區港聯動激活開放勢能 貴陽綜保區架起國際物流大通道

走進貴陽國際陸港看見,兩條鐵軌縱貫場站,滿載貨物抵長的班列猶如鋼鐵巨龍般俯臥在鐵軌上,多台吊車在集裝箱矩陣間高效作業。
而在僅一路之隔的貴陽綜合保稅區圍網內,電子設備上實時跳動的通關數據,意味著通過海鐵聯運抵達的貨物,經移動端一鍵申報,貨物與車輛綁卡即可進入貴陽綜合保稅區。隨后,按照貨主意願,便可安排整箱派送,完成“一對一”“門對門”服務。
貴陽綜合保稅區。董桂攝
這是貴陽綜合保稅區立足“國家物流樞紐+全省內陸開放型經濟新高地”雙重定位,通過“通道升級、服務創新、產業賦能”三維突破,創新建立“區港聯動”模式的鮮活場景,也是貴陽綜合保稅區積極融入西部陸海新通道的重要舉措。
2022年,依托都拉營鐵路物流港,貴陽綜合保稅區聯動海關、鐵路、商務等多家單位部門,按照“都拉營鐵路物流港+貴陽綜保區+海關監管作業場所”聯動發展的思路,打造了全國首個綜保型國際陸港。
在貴陽綜合保稅區保稅業務與口岸服務中心副主任虞佳看來,“區港聯動”模式是依托“多式聯運物流通道+全功能口岸作業區+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的架構,將內陸口岸與綜合保稅區優勢疊加,利用數字化、智能化、可視化手段,高效開展國際分撥、保稅倉儲、保稅加工等口岸延伸業務,形成“1+1>2”的效應。
“海、鐵、空、陸”立體交通網絡的日益完善,國際物流通道正成為貴陽綜合保稅區帶動經濟發展的“黃金通道”,並深入對接老撾、泰國、越南、馬來西亞等東盟國家,輻射中南半島,讓貴州參與全球經濟的程度不斷提高。
隨著海鐵聯運業務不斷拓展,貴陽綜保區持續優化口岸功能,通過聚焦“同港同效同價”目標,大力推行“一單制”改革,實現海運集裝箱“一箱到底”全程運輸。引進中遠海運設立集裝箱提還箱點及鐵路場站操作點,高效鏈接欽州港、廣州港、蛇口港等7個主要港口。依托“黔鏈達”多式聯運平台,深度對接東南亞37條海運航線,持續織密國際物流網絡。
為了彌補跨境公路物流短板,今年4月,貴陽綜合保稅區首趟“中老”跨境公路班車成功發車,標志著貴州“中老”國際公路運輸通道全面貫通。作為西部陸海新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相較於傳統運輸方式,跨境公路運輸全程“門到門”服務實現了“省內集拼-國內報關-國外清關-末端派送”全鏈條貫通,可精准滿足貴州企業“小批量、高頻次”的物流需求。
“貴陽綜保區顯著的開放平台功能,為物流企業發展提供了沃土。”看著地圖上不斷增加的節點和線路,貴陽綜合保稅區貴州商儲國際供應鏈有限公司多式聯運事業中心經理周雅君說,貨物“入區即退稅”的海關監管政策,大幅縮短了企業退稅周期,加快了資金周轉效率。同時,貴陽綜保區緊鄰貴陽國際陸港,距離龍洞堡國際機場僅約10公裡,且毗鄰高速公路入口,為無縫銜接“海陸空鐵”多種運輸方式、打造立體化聯運樞紐奠定了堅實基礎。
陸海新通道重構數字經濟與通道經濟雙向驅動的新生態的同時,也讓園區內企業找到新商機。
今年6月,貴陽綜合保稅區貴綜跨境數據服務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數據跨境流通綜合服務平台”即將上線測試,這是繼2024年成功開展“國際綠証跨境交易”后,貴陽綜保區在數據要素跨境流通領域的又一重要突破,也是貴州數字通道又一新賽道。
“境外數據隻過區不入境。”貴綜跨境數科數據運營部負責人何鑫解釋道,“我們充分發揮了‘境內關外’的特殊優勢,保稅區雖屬中國境內,但在一些政策享受與數據流通層面可視為境外。境外數據在此處理無需‘先報關入境’,既滿足國際客戶對隱私的要求,又大幅簡化流程。”
聯通陸海,“道”亦有“數”。如今,貴陽綜保區正以東盟、歐盟為重點方向,加速完善數字貿易基礎設施,促進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融通發展。
一組組數據,是貴陽綜合保稅區開放征程的深刻注腳。截至目前,貴陽綜保區到發貨物56.63萬噸,集裝箱吞吐量13075大櫃﹔累計開行西部陸海新通道班列26列1302標箱,黔粵班列21列1319標箱。
此時,在貴陽綜合保稅區,輪胎、茶葉、辣椒面、土豆片、服裝、汽車零配件等特色商品正搭乘西部陸海新通道鐵海聯運班列、中歐班列、中老鐵路等國際快車駛向全球,這已成為貴陽綜合保稅區不斷拓展貴州對外開放版圖的新亮點。(馮倩、陳香琳、董桂)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