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城,把創新刻在基因裡

夏日的黔中大地,創新熱浪涌動。在貴陽北部,一片佔地20.64平方公裡的科創高地正拔節生長,以“科技—產業—人才”深度融合的生態體系,在湖光山色間書寫著“科產城人”共生共榮的時代篇章。
貴州科學城的創新脈搏,與四季更迭同頻共振。從春到冬,從“播種”到“收藏”,接連舉行的科技創新活動如同一根銀線,將這座城的創新生態編織成網,讓“科學家的家、創業者的城”的品牌底色愈發鮮明。
7月7日,第二屆貴州科學城科技創新暨“四城”聯動交流周夏季系列活動將正式啟幕。作為貴州省科技創新的核心引擎,這座科創之城的“磁場”正持續升溫,將創新基因融入發展血脈,以“創新永不停止”的姿態,朝著“中西部一流科學城”的目標加速前行。
創新在需求中扎根
貴州大學實驗室裡,科研人員正緊盯磷渣粉提取物質的實驗數據——這些磷渣粉來自貴州中合磷碳科技有限公司,每生產1噸黃磷就會產生8至10噸的它,曾因建材市場萎縮陷入“堆存污染+資源浪費”的困境。如今,在貴州科學城科技成果轉化加速營的協調下,企業、貴州大學、貴陽偉佳塑料有限公司聯合組成攻關組,用研發設備和技術力量破解黃磷渣高值化利用難題。
這不是個例。作為由貴州科學城服務中心與貴州技術交易市場共建的“轉化樞紐”,貴州科學城科技成果轉化加速營每天都在上演這樣的故事:專員隊伍帶著技術專家、技術經理人上門入企,深挖企業技術痛點——像幫中合磷碳提煉“黃磷渣附加值提升”需求那樣,把模糊的“難題”變成精准的“攻關目標”,再將需求錄入“科技雲”平台和技術轉移服務平台,讓高校院所的實驗室資源“找上門”。
在貴州科學城,創新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從“企業有難題”到“專家來解題”的閉環:企業持續供料、高校埋頭實驗、服務平台全程撮合,讓科技鏈與產業鏈在需求對接中緊緊相扣。
生態在破局中成型
“科研人員埋首實驗室,企業捧著需求找答案——我們就是架橋的人。”在貴州科學城科技創新暨“四城”聯動交流周上被授予“金鋤頭”的技術經理人武曉,道出了科技成果轉化的核心痛點。當前,科技成果轉化常卡在“三難”:高校成果與產業需求契合度低、供需信息不對稱、技術轉移人才缺。
貴州科學城的破局之道,是構建“一張網一平台一生態”的產業服務體系。“一張網”是以高校院所為主體挖掘最新技術成果和以企業、行業委員會、行業協會為主體挖掘創新需求的信息網﹔“一平台”是“科技雲”分中心線下創新平台,並依托省技術交易市場和“科技雲”線上平台優化提升技術要素配置平台﹔“一生態”則是圍繞公共技術服務、科技金融服務、雙創品牌服務營造良好的科技成果轉化服務生態。
在今年1月舉行的貴州科學城科技創新暨“四城”聯動交流周之科技成果展覽展示暨供需服專場路演上,189項成果集中亮相,30項路演、25項實物展示、134項成果推送,促成20份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意向協議和7份技術需求撮合服務意向協議簽署,把“實驗室裡的樣品”變成“生產線的產品”,讓創新資源在生態中高效流動。
19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快速響應站”授牌,“科技雲”平台上線,“雙向揭榜挂帥”機制運行……依托一場場科技創新活動搭建的平台,貴州科學城正以“一張網一平台一生態”體系,讓創新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
基因在行動中傳承
貴州科學城的創新基因,藏在每一次需求挖掘裡、每一次校企對接中、每一項成果落地時,也在一季季的科技創新活動中傳承。
今年1月舉行的貴州科學城科技創新暨“四城”聯動交流周活動,首發“科技雲”平台﹔促成項目簽約8項,累計投資額1億元﹔幫助10家企業獲得授信或融資貸款1.22億元﹔首批100名技術經理人進企業……
今年4月舉行的第二屆貴州科學城科技創新暨“四城”聯動交流周春季系列活動,達成項目合作31項,累計形成投資5.55億元,幫助企業獲得融資8200萬元﹔達成人才引進意向462人,促成企業與12名高端人才達成合作意向……
這一項項活動成果,都在回答一個核心命題:貴州科學城為何能“把創新刻在基因裡”?答案就藏在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的每一步跨越裡,藏在“供—需—服”生態日漸完善的軌跡裡,也藏在“四城”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的進程中。
這一季季精彩活動,正讓貴州科學城的“創新基因”持續迭代,也讓貴州科學城的品牌持續擦亮,成為在四季輪回中持續生長的“科創雨林”。
下周,第二屆貴州科學城科技創新暨“四城”聯動交流周夏季系列活動將啟幕。這場盛會將延續精彩——讓每一份創新力量都找到生長的土壤,每一項成果都在產業土壤中生根結果,讓創新基因在“四城”聯動中持續迸發澎湃動能。(樊 榮)
來源:貴陽市高新區官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