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與低碳韌性發展實踐”主題論壇在貴陽舉辦

人民網貴陽7月6日電 (龍章榆)7月6日,由貴州省人民政府主辦,貴州省社會科學院、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承辦的2025年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生態文明與低碳韌性發展實踐”主題論壇在貴陽舉辦。
2025年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20周年。本次論壇與會專家學者圍繞“生態文明與低碳韌性發展實踐”主題,分享獨特觀點、推薦典型案例,為經濟社會綠色化、低碳化發展貢獻智慧。
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中方首席顧問、十三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在題為《以更大力度的改革開放創新推動低碳綠色產業發展》的發言中指出,當前,全球氣候變化和資源環境約束嚴峻,發展綠色低碳產業成國際共識。要以更大力度改革開放創新,促進低碳綠色產業技術進步、市場拓展和制度創新。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原副院長,十三屆全國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蔡昉在《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的幾點理論思考》演講中剖析了生態優勢與發展優勢的內在聯系。他指出,我國正處生態文明建設關鍵期,將生態資源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動力是重要課題,要處理好發展和保護的關系,推動綠色可持續發展。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原副理事長盧邁以《兒童早期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為題,探討兒童早期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之間的聯系,提出加強兒童環保教育、推廣綠色生活方式等措施。他結合畢節試驗區的實踐經驗,呼吁積極為兒童特別是農村兒童創造綠色、健康、和諧的成長環境。
“生態文明建設既提升環境質量,又帶動綠色產業發展。”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都陽在探討《抓住有利因素推動經濟趕超》主題時提出,推動經濟趕超時,應利用生態文明建設和低碳韌性發展因素,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升級。
論壇現場。人民網 龍章榆攝
國際生態經濟學會主席埃裡克·戈麥斯-巴赫通聚焦《生態文明與增長困境》,分享國際視角下生態文明建設的經驗教訓。他提到,全球范圍內,生態文明建設是推動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國際生態經濟學會候任主席埃斯特·凱萊門以《自然的多元價值:中心性聯結》為題,闡述了通過科學評估自然多元價值為政策制定提供支撐的方法。她指出,將自然多元價值納入決策過程,有助於促進生態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和諧共生。
論壇現場。人民網 龍章榆攝
來自雲南省社會科學院、廣東省社會科學院、西安財經大學、江西省社會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所、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浙江大學、華中農業大學農業綠色低碳發展實驗室主任等單位的代表先后圍繞主題發言、發表專業見解。
論壇上,貴州省社會科學院發布《全國“兩山”轉化指數研究報告(2023-2024)》。數據顯示:全國“兩山”轉化態勢持續向好,其中貴州綜合排名第6位,16個省份指數超全國均值,其中生態資源稟賦區與經濟發達地區轉化效率顯著領先,呈現東中西梯次推進、區域協同並進的空間特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