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江口:“三融合”繪就鄉村振興特色帶新藍圖

近年來,貴州省銅仁市江口縣緊扣“念好山字經、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態牌”戰略定位,以東西部協作為紐帶,創新推進“茶旅、文旅、農旅”三維深度融合,全力打造鄉村振興特色示范帶,探索出一條產業興、生態美、百姓富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徑。
“茶+旅”深度融合,打造富民增收“綠色經濟帶”。搶抓東西部協作契機,聚集“2+2”優勢產業,緊扣“中國抹茶之都”品牌定位,構建“全產業鏈+多元體驗+立體營銷”發展模式,推動抹茶產業三產融合升級。
強鏈延鏈,夯實產業根基。整合資金1.07億元(協作資金886萬元),建成生態茶基地16.08萬畝,投產茶園12.53萬畝,改造碾茶初加工生產線6條、碾茶精制生產線1條,建成年產240噸抹茶集成上下料連續水冷智能磨粉生產線1條、抹茶冷庫倉儲基地2個、強村富民工坊車間1個、抹茶銷售中心1個,提質改造抹茶基地7000余畝。
創新轉化,拓展體驗場景。深化“抹茶+”跨界融合,開發抹茶食品、飲品、日化等40余款特色產品,推動抹茶產品進駐縣域內30余家餐飲店、50余家酒店民宿,建成“梵淨抹茶”體驗店80余家,在東部城市設立營銷窗口20余個。依托電商平台開設旗艦店200余家,開展直播帶貨打造抹茶“網紅經濟”。通過產銷聯盟,與10余家東莞企業合作,實現抹茶產品銷售額4.28億元。
品牌營銷,提升市場影響。充分利用大朗組團·江口縣結對幫扶關系與省外茶商結成產銷聯盟,到北京、東莞、蘭州、太原等地建立梵淨山茶實體店和推廣中心,舉辦中國茶葉大會、抹茶雅集等品牌活動,在北京、東莞等地設立品牌推廣中心,組團參加國際茶業博覽會等重要展會,斬獲國家級獎項8項,推動“梵淨抹茶”品牌影響力持續提升。
“文+旅”有機融合,打造民族文化“傳承體驗帶”。學習借鑒東莞“莞邑拾光”鄉村振興示范帶創建做法,依托“雲舍村”和“寨沙侗寨”深挖少數民族文化資源,將傳統民俗轉化為文旅體驗場景,激活鄉村文化振興新動能。
活化非遺,打造沉浸式演藝。在雲舍村、寨沙侗寨推出“雲中仙舍”“月上寨沙”實景演出,以土家族、侗族文化為核心,編排《雲中姑娘》《哆耶篝火》等特色節目。2024年“五一”“國慶”期間共開展民俗活動324場次,吸引游客沉浸式感受民族文化魅力。
留住鄉愁,建設文化新空間。在以“金錢杆”“瓦寨鑼鼓”“俄斯啦芭伊”“龍燈”等非遺項目表演方式的基礎上,投資100萬元建成雲舍村鄉愁館,通過非遺展演、婚俗展示等形式,集中呈現土家族文化記憶。鄉愁館年接待游客超10萬人次,成為傳承鄉土文化的重要載體。
民俗體驗,增強文旅吸引力。在雲舍村寨入口設置“攔門禮”特色環節,通過唱山歌、敬米酒、抬花轎等互動體驗,讓游客深度感受民族風情。依托文旅產業在雲舍村發展民宿農家樂94家,日接待游客3000余人,2024年吸引游客100萬人次,帶動雲舍等4個特色帶村集體經濟人均增收2.5萬余元。
“農+旅”創新融合,建造和美鄉村“示范樣板帶”。以農文旅融合為抓手,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生態宜居與鄉風文明協同發展。
品牌引領,激活鄉村旅游。打造“我在梵淨山下有間房”協作品牌,建成雲舍小院等精品民宿集群,開發“蘑菇石”系列文創產品,吸引研學游客8萬余人次。投入協作資金1200萬元,建成集“休閑度假、生態養生、觀光體驗”於一體的高端民宿度假區,形成鄉村旅游新亮點。
活動賦能,提升品牌形象。以梵淨山世界自然遺產地及國家5A級景區為核心,舉辦國際抹茶文化節、環梵自行車賽、“奔跑吧 江口”等大型文旅賽事24場次,創作《歡迎你到江口來》主題歌曲,拍攝《雲舍》等宣傳視頻,持續擦亮“梵淨江口·養心天堂”品牌。
生態宜居,建設和美鄉村。創新基層治理模式,結合“楓橋經驗”推進文明鄉風建設,投入協作資金1820萬元,建成4個“四在農家·和美鄉村”特色村寨和4個省級特色田園鄉村示范點,推動沿線村庄環境整治和風貌提升,實現了鄉村“顏值”與“內涵”雙提升。
江口縣通過“三維融合”發展模式,實現了生態資源向經濟價值轉化、傳統文化向文旅產品轉化、鄉村風貌向宜居家園轉化,累計帶動3萬余名群眾增收致富,走出了一條具有山區特色的鄉村振興新路子,為東西部協作提供了可復制的“江口經驗”。(黃前金、羅進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