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鬆桃:學科知識融入“勞育” 促“五育”協調發展

近年來,貴州省銅仁市鬆桃苗族自治縣鼓勵各中小學開辟建設校園勞動實踐基地,還利用校外基地和家庭陣地,因地制宜拓展勞動實踐平台。同時推進學科融合,開展形式多樣的勞動實踐活動,促進學生五育並舉、全面發展。
在鬆桃第七完小勞動實踐基地裡,該學校數學教師仇志輝正帶著2年級2班的同學們為種植的茄子除草。除草之余,仇志輝把同學們集中在一起,巧妙地把眼前的地塊作為教學道具,形象生動地為同學們鞏固起在課堂裡學的數學知識,他說:“同學們我們雜草拔完了,觀看一下前面的基地是個什麼圖形?是一個長方形,是我們數學課上學的知識。”
這個班級其中很多同學來自學校旁邊團山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數學底子較薄,女同學吳靜萱很喜歡這樣的上課方式,因此數學成績有所提升,她感慨:“今天老師帶我們來除草,還教了我們圖形相關知識,讓我們更好認識、理解。”
勞動實踐基地不僅可以作為教學道具,還可以作為老師們德育的教學場景。鬆桃第七完小美術老師張潔帶領同學們在基地裡採摘辣椒,體驗豐收的喜悅,同學們雙手攏成小窩,裝滿辣椒,排隊把辣椒放入筐中。採摘辣椒的同時,張潔老師,讓同學們發揮美術的想象力,想象自己爸媽在外的工作場景,鼓勵同學們要認真學習。
鬆桃第七完小2年級學生田積文有感而發,他說“這節課老師教我們採摘辣椒很開心,也很辛苦,我想到爸爸媽媽上班也不容易,也很辛苦,我們也要好好學習。”
鬆桃第七完小構建獨具特色的“七環節鏈條式”勞動教育實踐體系,以班級為單位,從翻地環節入手,讓學生親身經歷翻地、播種、施肥、除草、收獲、加工為手工作品,到最后成果義賣的七個環節,讓學生直觀感受勞動價值。該校共有1500余名師生,勞動實踐基地佔地1000余平方米,分為6塊土地,平均每學期共可種植出辣椒、稻谷、茄子、向日葵等12種農作物品種。
鬆桃第七完小副校長陳禮明說,“學校創新構建了以勞育促五育的模式,在這片實踐基地中各學科教學與勞動實踐深度融合。尤其是美術課上的素描、水彩畫以田間景致為素材,更加凸顯了課堂的生動形象,這種育人模式真正實現了與立德、增智、強體、育美、尚勞的五育深度融合協同發展。”
據了解,近年來,鬆桃出台了一系列關於加強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政策文件,明確將勞動教育技能納入學校年度考核指標。同時組織勞動教育師資培訓活動,組織約30名教師到省市參加勞動教育培訓。截至目前,該縣共建成了1個市級中小學勞動教育研學實踐基地,面積約2000平方米,近24個校級勞動教育基地,面積約4萬平方米,覆蓋種植實踐、手工制作、生活技能等10余個特色領域,為全縣近2萬名中小學生提供沉浸式勞動實踐空間。(楊秀遠、戴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