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安順:生態打底,“甜蜜產業”富農家

盛夏時節,安順市漫山遍野的蜂糖李迎來豐收,累累碩果壓彎枝頭。憑借得天獨厚的氣候優勢,這座城市讓小果子長成了大產業:2024年種植面積達34萬畝,銷售額躍升至38億元,“甜蜜經濟”聲名遠播。
蜂糖李原產於鎮寧縣六馬鎮,以香濃味甜、清脆爽口的特質廣受市場青睞。近年來,安順持續拓展種植版圖,在鎮寧、紫雲、關嶺、西秀、普定、平壩等區縣形成廣泛種植帶。作為核心產區,鎮寧種植面積與產值規模在全國縣區中均居首位。
青黃相間的蜂糖李。人民網記者 王秀芳攝
夏日午后,細密的雨絲紛紛揚揚。梁福興緊了緊身上的雨衣,又准備往果園深處鑽。“採摘期也就20來天,雨水一多,熟透的果子說掉就掉!”梁福興是關嶺縣田壩村村民,今年65歲的他與老伴精心照料著24畝果園,每年能有2萬多元的純收入。
田壩村地處北盤江沿岸,屬低熱河谷地帶,全年光照充足,為蜂糖李生長提供了絕佳氣候條件。2017年,借助退耕還林政策東風,屬地黨委政府與村支“兩委”經廣泛征求群眾意見,結合當地天然優勢,將蜂糖李確定為主導產業。
“起初試種了幾百畝。考慮到3年才能挂果,我們鼓勵村民在果樹間套種傳統農作物。”田壩村黨支部書記王世祿坦言,村裡耕地本就稀缺,套種既能保証短期內有收成,又通過“以短養長”的模式讓土地效益最大化。
田壩村村民正在分選蜂糖李。人民網記者 王秀芳攝
如今,田壩村蜂糖李種植規模已突破2000畝,其中1500余畝全面進入盛果期,年產量達60萬斤以上、產值超600萬元。依托這份“甜蜜產業”,村民人均年收入達到了1.4萬元。
在紫雲縣火花鎮,平寨村村民羅朝福同樣見証著蜂糖李帶來的巨變。自2012年率先試種10畝起,他一路摸索,如今已發展到500多畝,挂果面積170畝,年收入150萬元左右。
更讓羅朝福驕傲的,是作為火花鎮第一個投身蜂糖李種植的人,他毫無保留地分享經驗,帶領鄉親們將3000多畝荒山坡地改造成連片果園。12名常年在他基地務工的村民,每月能有5000元穩定收入。
羅朝福正在打包蜂糖李。人民網記者 王秀芳攝
火花鎮地處低熱河谷,平均海拔700米,年平均氣溫17.9℃,降雨量1300毫米,無霜期達320天以上,素有“天然溫室”之稱,這樣的氣候條件,不僅賦予了蜂糖李絕佳的生長環境,也讓“甜”成為產業最鮮明標簽。
立足資源稟賦,火花鎮將蜂糖李打造成了特色支柱產業。目前,全鎮種植規模已達6.5萬畝,覆蓋15個村3940戶村民。“今年可採摘面積約4.5萬畝,預計產量1.8萬噸以上,產值超3.6億元。”火花鎮黨委書記胡偉說。
走進興合村蜂糖李種植基地,果農們正在郁郁蔥蔥的果園裡忙碌穿梭。“我已經摘了15天果,每天有150元的收入,坐車10多分鐘就到了。”專程從納座村趕來興合村務工的皮昌芬說,“能在家門口掙錢,還不耽誤照顧老小,比啥都強!”
皮昌芬正在採摘蜂糖李。人民網記者 王秀芳攝
“全村843戶,種蜂糖李的就有600多戶。每年採摘期,能吸引周邊村寨近百人來務工。”興合村黨支部書記楊仕明笑得開懷,1.5萬余畝的蜂糖李園,不僅讓本村人走上了致富路,更成為帶動周邊群眾增收的“金飯碗”。
一個個村庄的蝶變,正是安順生態富民戰略的鮮活注腳。作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安順始終堅守生態紅色,以蜂糖李為紐帶,利用荒山坡地推動產業規模化發展,在綠水青山間鋪就了一條生態保護與農民致富同頻共振的康庄大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