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寧:“低空+農業”讓蜂糖李“一飛沖天”

低空經濟與鎮寧蜂糖李產業的融合已邁出堅實一步,翠綠的鎮寧山巒間,無人機群穿梭不息。這些鋼鐵之翼承載的不僅是甜蜜的鎮寧蜂糖李,更是山區農業現代化的希望。鎮寧正為實現從示范場景到普惠基建的跨越,不斷推進精准滴灌、技術持續迭代與商業模式的深度創新。低空經濟賦能鄉村振興不僅是掠過天空的科技之光,更是能溫暖千家萬戶的可持續之火。
鎮寧六馬山區。
在鎮寧自治縣六馬鎮致富村的蜂糖李果園上空,一架物流無人機正穩穩升起,將剛採摘的鮮果運往山下集散點——這是貴州景行山億科技有限公司為當地農戶提供的“空中走廊”服務,低空運輸正成為破解山區“最初一公裡”難題的新引擎。
貴州景行山億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馬夢遙介紹:“公司設備載重可達100千-240千克,日運輸量8-10噸,運輸直線距離100米至1公裡不等,價格0.30-1.00元/斤。而在效率對比上,人工採摘運輸每小時僅60斤,無人機運輸效率卻達每分鐘100斤,相當於每小時6000斤,運輸效率提高近百倍。”
無人機在山間吊運鎮寧蜂糖李。
針對鎮寧蜂糖李部分核心產區地形崎嶇、交通不便導致傳統陸路運輸耗時長、果子損耗高的問題,無人機實現了“點對點”的空中運輸,直接從山區果園裝載新鮮採摘的李子,直線飛越復雜地形,直接抵達主干道轉運點,相較以往三輪車運輸和人背肩扛,不僅大幅提升時效、解放更多勞動力用於採摘環節。同時,規避了人工運輸中的安全風險,為果農降本增效開辟了新路徑。
無人機在山間吊運鎮寧蜂糖李。
事實上,無人機在鎮寧蜂糖李產業的應用仍面臨諸多挑戰,從推廣情況來看,果農接受度較低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盡管技術優勢明顯,但作為新興事物,果農對無人機的操作、維護及可靠性存在疑慮。無人機場景運用更不是簡單替代,而是形成“無人機攻堅+傳統運輸接駁”的協同體系,鄉村振興既需要高科技,也需要“接地氣”的實用方案。
學員開展模擬飛行訓練。
馬夢遙說:“在科技的發展前端一定是會遇到相應的困難,我們也鼓勵廣大農戶可以自行學習無人機,來進行無人機的植保和吊運工作,但同時我們也提倡農戶在學習無人機進行相關工作時一定要合法合規地參加相應的無人機培訓,考取相關的執照。目前鎮寧自治縣也在大力發展低空經濟產業,我們也希望縣政府可以為低空經濟產業園配套相應的上下游產業鏈,作為企業來說,我們也非常願意入駐鎮寧,也願意去做一些產品和服務上面的質量提高和成本下降,通過自己的技術和服務來為鎮寧的蜂糖李產業賦能,助力農戶增收。”
無人機在山間吊運鎮寧蜂糖李。
鎮寧自治縣打出的一套低空經濟“組合拳”,正為鎮寧蜂糖李等為代表的特色農特產品在“低空+農業”板塊注入強勁推力——成立縣級低空經濟產業園指揮部,發布專項建設方案,更在石材產業園中劃撥3000畝核心用地,構建起“政策-空間-產業”三維支撐體系。這套機制半年內完成從架構搭建到土地落圖的全流程突破,標志著山區縣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破局姿態。
工作人員調試吊運無人機。
此外,鎮寧自治縣有關部門聯合鄉鎮,特邀資深無人機飛行教員與航空專家為農戶全程授課。與此同時,貴州贏川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具備飛行訓練資質的企業入駐低空經濟產業園,構建起“理論教學+實踐操作”的深度培訓模式,為產業發展筑牢人才根基。理論課程體系全面覆蓋無人機基礎原理、構造組成、飛行法規,以及農業植保、果品運輸等多場景技術要點,幫助農戶系統性掌握行業知識,並通過模擬飛行訓練,在真實作業環境下進行運輸、巡檢等實操,持續完善人才培育與輸送鏈條,逐步實現讓農戶直接參與植保、運輸作業,將轉包服務費轉化為自主運營成本。同時,通過補貼、保險等政策降低農戶使用成本。(文/圖 盧人豪)
位於鎮寧石材產業園的無人機駕駛培訓基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