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

理響溪山 “聲”入人心

貴州大學“理論宣傳二人講”見行見效

2025年06月29日08:12 |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小字號

今年以來,貴州大學黨委以高度的政治自覺,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積極整合學校專家學者理論素養高、基層組織了解群眾多、青年群體創新活力足的優勢,構建了“示范帶動、基層推動、青年聯動”三級宣講隊伍體系,以“一名專家學者講理論+一名先進典型講實踐”的互動式宣講形式,凝聚理論宣講最大合力,擴大宣講覆蓋面和實效性。

截至目前,學校示范隊伍深入全校40余家基層黨委開展宣講近20場,各基層黨委宣講團、師生宣講團開展宣講300余場,總覆蓋19000余人次。

優化組織機制 理論宣講力言力行

貴州大學通過打造“理論宣傳二人講”全鏈條機制,實現組織調度“零延時”、陣地銜接“無縫隙”。

宣講現場。

宣講現場。

快速組建宣講隊伍。貴州大學黨委組建示范宣講隊伍6支,基層及青年宣講隊伍50余支,通過領導干部帶頭講、基層黨組織書記廣泛講、專家學者深入講、師生宣講團通俗講、思政教師常態講,推動常規宣講與“理論宣傳二人講”相結合,構建立體化宣講格局。

加強計劃管理。校黨委宣傳部及時下達包括宣講內容、宣講場次、覆蓋人次等要素在內的“理論宣傳二人講”工作計劃,各基層黨委及相關單位結合計劃及實際,落實宣講任務。

組織交流培訓。學校黨委有序推進“理論宣傳二人講”交流培訓常態化制度化,面向各宣講隊伍開展分層次集體備講、現場觀摩、經驗交流等交流培訓,加強互學互鑒、提高宣講質量。

完善組織調度。各基層黨委及相關單位組織開展宣講工作情況及時報備至校黨委宣傳部,宣傳部採取報送有關視頻圖片文字資料、填報相關數據、組織現場聽講等形式適時調度各隊伍宣講工作。

突出宣講重點 理論宣講“聲”入人心

為了突出宣講實效,各宣講隊伍通過分層次集體備講、現場觀摩、經驗交流等形式,結合校內受眾群體在主責主業、學科專業、年級層次等方面的差異做好內容准備,提升宣講針對性、實效性。

科技自強中的貴大答卷。“這項技術助力實現了我國航天器發動機的國產化替代……”在材料與冶金學院報告廳裡,材料與冶金學院李雲副教授講述了“鋼鐵人”梁益龍教授領銜的“高可靠、長壽命、精密傳動齒輪系關鍵制造技術與應用”成果。材料與冶金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教研室教工黨支部書記,萬明攀教授展示了吳復忠教授團隊的“高端海綿鈦生產技術及其大型化成套裝備開發”的應用成效,激勵廣大學子奮發成才。

宣講現場。

宣講現場。

鄉土實踐浸潤文化自信。在南校區大禮堂,蔣紅霞教授以惠水縣漣江街道王子塘村“三字經村規民約”解析文化治理智慧,陽明學院院長段忠賢教授播放村民捐贈“兄弟缸”“父子門”的影像,讓學子讀懂鄉村文明建設如何賦能鄉村高質量發展。

宣講現場。

宣講現場。

現代化圖景的貴州擔當。在賢正樓報告廳,劉麗莉副教授與釀酒與食品工程學院賈玉龍副教授以《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展現貴州新風採》為題,向300余名師生展開生動宣講。通過豐富的案例和詳實的數據,介紹了貴州近年來在大數據產業、新能源產業、鄉村振興等方面取得的顯著成就,展示了貴州的獨特優勢和發展潛力。

宣講現場。

宣講現場。

強化宣傳引領 理論宣講聚力強音

依托多形式、多層面、立體化傳播格局,學校黨委充分運用校內外媒體資源開展優秀宣講隊伍的經驗分享、宣講理論成果展示工作。充分發揮“溪山融媒”矩陣優勢,開設專欄進行主題宣傳,在《貴州大學報》等平台開設專欄,刊登校內外學者理論文章以及理論的深化研究和闡釋、師生心得體會等﹔邀請專家學者錄制專題思政微課,發布在微信視頻號、抖音、快手、B站等視頻平台。同時,用AI賦能理論宣講,通過溪山融媒中心數字人“智小宣”,以青年喜聞樂見的形式讓理論入腦入心。同時,用好貴大學工、貴研新聲、貴大青年等二級網絡媒體平台,進一步提升學習的自覺性。

民族文化賦能鄉村振興。在東校區報告廳,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副主任吳凱副教授以肇興侗寨文旅融合為例,闡釋“文化自信是高質量發展的精神引擎”﹔西南民族文化走廊研究中心副主任馬國君教授講述化屋村“三黃產業”實踐。

文旅融合彰顯貴州風採。崇德樓報告廳內,馬克思主義學院易丹妮副教授與傳媒學院王婷婷副教授用數據詮釋“貴州魅力”。聽完講座的同學在新聞評論區寫道,作為貴州學子,要驕傲地向世界推介家鄉。

宣講現場。

宣講現場。

青春誓言踐行時代使命。賢正樓報告廳內座無虛席,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黨委書記余壓芳教授、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博士生王艷開啟宣講。余壓芳強調“要在感恩中成長,在奮斗中擔當”。王艷則號召同學們 “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在展現貴州新風採中書寫屬於貴大青年的篇章。”

下一步,貴州大學將把宣講工作與深入推進學習、宣傳、貫徹工作統籌起來,持續提升宣講質效,為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展現貴州新風採貢獻貴大力量。(文/尹梓熹、曾蘭喬 圖/貴州大學)

(責編:吳鋒、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