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本網原創

貴陽市雲岩區在解決群眾“急難愁盼”中彰顯學習教育成效

基層“微創新” 民生“大幸福”

人民網記者 王秀芳
2025年06月27日08:06 |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小字號

“以前一到下雨天,練車場地和辦公室就污水橫流。現在經過整治,我們再也不用擔心被水淹了!”說起近期的新變化,貴陽市雲岩區三橋路街道貴龍駕校的工作人員滿心歡喜。

由於地勢低窪,三橋路街道部分路段每逢降雨便積水成患,嚴重影響居民日常出行與生活。接到群眾反映后,該街道黨工委迅速聯合區市政所對19處易積水點開展專項治理,並對汛期重災區域實施管網改造、排污井新建工程,全力破解積水頑疾。

為確保群眾訴求得到快速響應,三橋路街道還創新構建民生服務保障體系,開通“24小時民生服務熱線”,推行“接訴即辦、限時辦結”機制。同時,將群眾滿意度納入干部考核,以制度約束倒逼服務質量提升,確保事事有回應、件件有著落。

“群眾所急,就是工作靶向!”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開展以來,雲岩區通過基層“微創新”,將學習教育成果轉化為精准觸達的民生服務,讓群眾在“看得見、摸得著”的變化裡,收獲實實在在的幸福感。

創新三把“鑰匙” 解鎖無物業小區治理難

對於鹽務街街道百臘井小區的居民來說,雜物亂堆、停車混亂曾是他們的一塊“心病”。“以前樓道裡盡是雜物,停車也不規整。現在處處整潔有序,住著舒心多了!”居民們紛紛為如今的小區環境點贊叫好。

百臘井小區的巨大改變,源於鹽務街街道黨工委創新打造的“三把鑰匙”治理模式——成立業主委員會、自管委員會和志願者隊伍,以多元共治破解老舊小區“疑難雜症”,實現從“老舊差”到“美淨齊”的華麗轉變。

“因為缺乏有效管理,環境衛生差、停車矛盾突出。”走訪發現百臘井小區的症結后,金倉社區迅速行動,由黨員骨干帶頭,聯動熱心居民推動業主委員會組建,成功架起居民與社區溝通的堅實橋梁,為破解治理難題按下“啟動鍵”。

在業主委員會主導下,百臘井小區制定完善了小區管理規章制度,並對環境衛生、停車秩序、公共設施維護等進行明確規范﹔定期召開業主大會,廣泛收集居民意見。整治衛生死角、解決停車亂象、維修破損路面……隨著一項項治理舉措落地見效,小區面貌也煥然一新。

吉祥社區居民自治意願強烈,但缺乏專業管理經驗,怎麼辦?居委會順勢而為成立自管委員會,以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為核心,探索出一條特色治理之路。

“自管委員會成員中,黨員佔半數以上,他們帶領熱心居民、退休干部和社區能人,組建了多支志願服務隊,實現小區事務居民共商、共管、共享。”居民李先生笑著說,越來越多的人從“旁觀者”變成了“行動者”,大家對小區的管理放心更安心。

在知行府院小區,針對老年居民佔比高、服務需求特殊的實際情況,鹽吉社區黨支部組織黨員深入開展走訪摸排,發起成立志願服務隊伍的倡議,著力為老年群體提供更精准、更貼心的服務。

由退休黨員組成的“銀齡巡邏隊”時常穿梭於大街小巷﹔“愛心幫扶隊”中,黨員帶頭定期走訪獨居老人和困難家庭﹔“環保先鋒隊”積極開展垃圾分類宣傳、環境美化行動……各類志願服務不僅解決實際問題,更在社區形成了“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和諧氛圍。

撬動市場資源 探索基層治理的新路徑

“時代在變,社區治理傳統模式已難以適應新需求。”回想起幾年前的社區治理窘境,漁安街道黨工委書記鐘妮莎感慨頗深。那段時間,她通過多次走訪調研、專題研討和征求意見,在記事本上記滿了群眾的訴求。

如何打破“政府兜底”的路徑依賴?漁安街道給出破題思路:以市場化機制激活社區內生動力。2024年11月,街道社區服務總公司正式挂牌,10個社區子公司相繼成立,構建起“10+1”的社區公司體系。

如何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作用,筑牢基層治理體系根基?漁安街道明確:重大事項必經黨組織研究、街道黨工委審核、社區居民參與監督﹔創新“雙軌考核”體系,將服務質量與經濟效益納入干部考評﹔構建“五方聯席”平台,統籌業委會、物業、商戶等多方力量,確保社區公司健康發展。

鐘妮莎告訴記者,各社區企業由社區居委會控股、社區“兩委”成員任公司管理人員,通過經營管理解決社區問題,提升社區服務,產生的利潤用於社區發展和治理,走出了一條“黨建領航、社區統籌、企業運營、群眾參與”的基層治理新路子。

“憑借電影《哪吒2》的熱度,越界影城備受矚目。我們敏銳捕捉到這一發展機遇,因地制宜開展閑置場地招商引資項目策劃。”漁安街道尚禮社區居委會黨支部書記、尚禮社區有限公司總經理熊莉坦言,將閑置資產轉化為收益,為開展惠民項目、優化社區環境、提升居民生活品質持續賦能。

以市場資源激發社區效能,這樣的案例在漁安街道比比皆是。思齊社區黨支部書記帶領班子成員化身“服務守藝人”,引入專業商管團隊打造“漁安年貨市集”﹔王家橋社區引進專業托育機構,打造“15分鐘托育圈”﹔思明社區公司開發社區健身中心,推出“銀發健身卡”……

“從回應民生訴求,到老舊小區改造,再到市場資源賦能社區,樁樁件件緊扣群眾‘急難愁盼’。”雲岩區相關負責人表示,學習教育成果正通過基層“微創新”,實實在在地轉化為民生“大幸福”。未來,雲岩區將持續深化探索,讓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

(責編:李麗萍、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