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思南縣民族中學:非遺潤心強根基 同心鑄魂聚合力

近年來,貴州省思南縣民族中學以“非遺傳承”為紐帶,開展土家剪紙、花燭、花甜粑制作等社團活動,將民族團結的種子播撒在青少年心間,讓“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理念在校園裡生根發芽,營造民族團結、和諧一家親的濃厚氛圍。
學生正在剪紙。民中供圖
每周三下午的社團活動時間,思南縣民族中學的“非遺傳承工坊”便成了最熱鬧的地方。土家族花燭制作區,學生們正用竹簽挑起滾燙的蠟液,在模具中勾勒出象征民族團結的“連理枝”與“石榴紋”。
“在學校的社團課上,老師帶領我們領略了花燭的獨特魅力,從模具制作、調色到點蠟粘花,每一步都凝聚著手工藝人的匠心與智慧,讓我深刻感受到了土家文化的獨特魅力,也讓我對土家民族文化產生了更加濃厚的興趣。”思南縣民族中學高一(15)班學生聶智宏感慨道。
學生正在制作花甜粑。民中供圖
而在剪紙社團裡也別有一番景象,學生們專注於作品的每一個細節,每一刀每一剪都考驗他們的耐心和創造力。學生們手拿刻刀,對著自己選中的樣式,用心制作,不一會兒,飛舞的蝴蝶、大紅的囍字、生動的荷花等各種圖案躍然紙上。
“我覺得我們國家的56個民族就應該像石榴籽一樣,緊緊地團結在一起,緊緊地擁抱在一起。通過學習,參與體驗,對我們的民族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同時也對其他民族的文化、風俗習慣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讓我更加想要去了解,去體驗,去感受。”思南縣民族中學高一(16)班學生陳傲雪正跟同學們用紅紙剪“各族人民手拉手”的圖案。
學生正在制作花燭。民中供圖
作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校,思南縣民族中學組建了剪紙、花燭、土家擺手舞、花燈等25個特色社團和興趣小組,學生根據愛好及特長,自主選擇參加具有傳統文化特色的社團和興趣小組,使師生深刻感受中華傳統藝術的魅力,固化師生的民族文化認同。
“學校在黨的教育方針指導下,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德、智、體、美、勞’五育並舉,以思南非物質文化遺產‘三花一囍一舞’為主載體,傳承優秀民族文化。成立‘三花一囍一舞’工作室,聘請民族文化專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等到校授課、指導、培訓等,引導學生感悟生活,沉浸式體驗土家族的制花燭、做花甜粑、剪紙、跳擺手舞等活動。校園內塑大型浮雕、石雕,融入土家族的龍燈、剪紙等民族文化元素﹔土家文化暨校史陳列室﹔思南花燭、花甜粑、土家花燈等實踐基地﹔利用教學樓、實驗樓、辦公樓的走廊、過道懸挂師生民族文化藝術作品,增添了校園民族文化氛圍。學校通過將民族文化融入課程開發、生活體驗、活動開展和環境打造等管理,促進民族和諧的實現。”思南縣民族中學副校長楊小軍說。
指導學生刻作品。何敏攝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和根基。思南縣民族中學高度重視土家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為深入推進非遺傳承保護,通過引進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為民族文化的傳承者、民族團結的踐行者,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如今,在校園裡,“非遺的燈火”照亮了民族團結的道路,各族青年在剪紙的紋樣中讀懂“和而不同”,在花燭的蠟香裡感悟“守望相助”,隨著烏江的碧波,流向更遠的未來。
制作好的花甜粑。民中供圖
“希望通過各類活動的開展,持續推動民族團結之花在師生心中共同綻放。讓每一次交流都成為心與心的貼近,讓每一份情感都化作友誼的紐帶。在這樣的環境中,讓我們的師生在文化交融中更有效地培養起開放的心態,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樣的交流,像一顆紅石榴的種子,在不同的民族、學生心間共同發芽、生根。今后,我們期待更多的學生,能夠在這樣的氛圍推動下,汲取文化的養分,成長為更加出色的人。”楊小軍說,非遺是根,團結是魂。(何敏、孫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