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

普定縣馬場鎮:水磨面“磨”出大產業

2025年06月26日08:32 |
小字號

在普定縣馬場鎮,“馬場水磨面”是當地人世代相傳的驕傲。早年間,村民們靠著馬場河的潺潺流水驅動石磨,將顆粒飽滿的小麥細細研磨。這種古老的水磨工藝,最大限度保留了小麥的麥香和營養,磨出的面粉細膩柔韌,做成面條爽滑筋道,蒸出的饅頭麥香四溢。歷經歲月沉澱,馬場水磨面的傳統工藝一直延續至今,不僅承載著當地人的鄉愁記憶,更成為普定馬場響當當的特色產業,續寫著鄉村振興的新篇章。

房屋臨水而建,水中筑起水壩,利用水位高度差產生的動能轉動水車,再由水車帶動石磨勻速轉動,一粒粒金黃的小麥便褪去外殼,變成粉狀,散發出濃郁的谷物香味。磨面過程中,河水又經由出水口匯入河流,如此進水出水循環往復、無需用電就能推動石磨磨面的工藝,便是普定縣馬場鎮的傳統水磨面工藝。

普定縣何元敏面條加工店負責人何元敏稱:“我做這個面條已經做了十多年了,都是老一輩的傳承下來的,以前的人都追求機械化 現在大家反而更喜歡最朴實最原始的工序,所以這個面條的銷路是比較可觀的。”

馬場水磨面需用產自馬場本地的小麥反復磨8次,磨至細密后才能進行下一步面條加工。由於水磨轉速較慢,1分鐘轉動32圈,屬於冷磨,磨面過程中不會受熱產生初發酵,小麥的風味物質得以最大程度保留,因此做出的面條富有韌性、久煮不爛、麥香濃郁,深受大眾喜愛。

“一天能磨200斤麥子,生產的面粉在140斤左右,一年收入大概10萬元,也不想出去打工,在家裡面做這個還是比較自由,而且照顧得到家庭。”何元敏說道。

與何元敏的全手工制作工藝不同,嚴萬福經營的乾備水磨面工坊內,兩台水磨同時磨面,在保留傳統水磨工藝的同時,該作坊於十多年前便引進機械進入面條生產制作環節,大幅提高了面條生產效率。

“我們每年收二十多萬斤小麥,做下來產值達到100多萬,我們平時就固定4到5個工人,需要的時候再從外面找人加班來帶著做。”貴州省腦乾備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嚴萬福。

憑借馬場河豐沛水源與平坦地勢,普定馬場鎮自明清起便發展出水磨面工藝。技藝代代傳承,秋收時沿河磨坊日夜運轉,麥香四溢。如今,馬場水磨面已形成集種植、研磨、營銷為一體的產業,不僅暢銷本地,更通過電商走向全國,成為鄉村振興的特色名片。

“現在全鎮共有20多家大小作坊正在常規進行水磨面生產,2025年我鎮小麥的採收面積是6000余畝。”普定縣馬場鎮黨委副書記、副鎮長張安表示,將繼續擴大本地小麥的種植面積,爭取達到1萬畝以上,目前馬場鎮全年水磨面的產量大概在200萬斤以上,產值在1000萬元以上,下一步,爭取把總產量翻番做到500萬斤以上,爭取產值做到3000萬元。(林倚帆)

(責編:吳鋒、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