瓮安“村播”點亮助農增收新賽道

手機當農具、數據當農資、直播當農活……隨著數字經濟的興起,直播帶貨不再是明星的專屬領域。在瓮安縣的鄉村田野,一些“新農人”化身帶貨主播,推介家鄉優質農產品,為鄉村振興增添新動能。
瓮安縣嵐關鄉嵐關村村容村貌。
“家人們,一袋大米淨重10斤,保質保量,包郵到家……”誰曾想到,在直播間裡與粉絲流暢互動、積極推介的這對農村夫妻,竟然才上“村播”崗位兩個月。6月17日上午,在瓮安縣嵐關鄉嵐關村谷才直播基地,46歲的宋錫祥和妻子正對著手機屏幕介紹農特產品。直播間裡,上千名粉絲不斷咨詢下單,三個小時時間,這對配合默契的夫妻檔便售出上百單大米。
宋錫祥夫婦直播結束后整理貨物。
“以前在廠裡面打工,每個月工資4000到6000元,每天工作時間長,也很辛苦。”宋錫祥夫婦笑容滿面地說。 “現在這裡收入還要高點,離家近,還能照看老人小孩,我們非常滿意。”
談及成為“帶貨主播”,宋錫祥夫婦直言:“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來這兒之前,我們本打算賣掉小貨車外出打工,沒辦法,家裡壓力太大。后來親戚說這裡招帶貨主播,叫我們來看看,這才接觸到直播。我們文化水平不高,根本沒想到能當上主播。”
鄧雪奎和妻子正在直播帶貨。
經過專業培訓,4月初,夫妻倆的直播間正式“上線”。說起第一次直播,宋錫祥記憶猶新。“剛開始說話都很緊張,表達磕磕巴巴,現在雖然不算特別流利,但敢說敢講了。”
“你今天狀態不好,是不是昨晚沒休息好?表達也不太流暢。另外,展示商品時,一定要多展現細節……”每天直播結束后,基地直播部負責人王沛都會召集所有主播及工作人員進行復盤,從關鍵數據、直播細節、產品展示、主播話術、引流手段、排品策略等進行分析,對標優秀直播間,持續提升業務能力。
宋錫祥夫婦的直播間。
王沛是嵐關村本地人,也是公司發起人之一。從2020年開始,他一直在杭州從事電商工作。與他一起回鄉創業的還有三個發小,他們此前在廣州等地從事電商工作,積累了豐富的行業資源。“去年回鄉過年時,我們四個人聚餐聊起想帶動家鄉發展。利用這些年在外的經驗和資源,通過直播把瓮安及周邊優質的農特產品推向全國各地。”王沛說道。
說干就干。今年3月,四人出資成立直播帶貨基地。直播看似門檻低,但要把流量轉化為鄉村產業的經濟增量,關鍵在於把握好品質關。“優質的特色農產品是我們直播的核心競爭力。我們嚴格按照電商平台要求把控上架商品資質。”基地品控部負責人袁壽菊表示,如果是標稱有機農產品,我們不僅要實地查看產地,還會送第三方機構檢測,確保達標后才上架。未來,我們計劃整合本地群眾種植和企業生產加工的優質農產品,打造瓮安本土品牌,推廣到各大互聯網平台銷售。
基地成立不到四個月,目前已上線7個直播間,孵化出10余名帶貨主播。清晨的村間林道上,常能看到“准主播”們勤奮練習的身影。
32歲的袁壽平憑著一股拼勁和學習的韌勁,短短兩個月便成為團隊“銷冠”。“從第一場到現在已直播50場。起初不懂如何與粉絲互動,通過專業的培訓和自己努力,目前總成交額已超400萬元。”袁壽平欣慰地說。
29歲的鄧雪奎此前與妻子同在廣東一家電商企業打工。得知家鄉成立了直播基地,小兩口毅然辭職返鄉加入直播團隊。“以前在外打工月收入五六千塊錢,現在回鄉直播帶貨,收入和在外面差不多。原本我就喜歡農村生活,現在更是義無反顧了。”鄧雪奎笑著說。
據了解,基地以“直播+三農”為核心,聯合農戶、合作社及農業基地,通過電商直播推廣地方特色農產品。同時,通過拍攝制作短視頻,充分挖掘地方民俗、非遺技藝、鄉村旅游等資源,讓“村播”成為推動農村產業轉型升級、農民增收致富的催化劑。
“讓那些過去拿鋤頭種地、在外打工的人,能回到家鄉,面對鏡頭直播帶貨。讓我們村裡、周邊以及在外務工的人能返鄉創收,同時照顧到家庭、老人和小孩,這就是我們四個人最初的夢想。”王沛信心滿懷地說,“我們會竭盡全力,讓這個夢想一步步變成現實。”(文/圖 冉婷婷、林安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