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陽縣:做好富“硒”文章 激活鄉村發展新動能

“村裡有特色產業,啟發我們要因地制宜,找准定位。開陽縣將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構建品牌體系,加強區域公用品牌推介,打響做靚‘富硒’品牌。”開陽縣硒產業中心相關負責人說。
雲山茶海民宿。
今年以來,開陽縣圍繞“一主一特”產業定位,健全促進富硒產業的體制機制,科學優化富硒產業布局,著力做活“硒”文章,依托富硒龍頭企業,打造種植業、養殖業以及康養旅游業產業鏈條,推動“黔貨”出山,不斷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聚焦富硒品牌 “硒資源”變“硒產業”
立足硒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大力推進生態富硒特色食品產業發展,推動富硒產業園區提質增效,建立“強二產帶一產促三產”的產業聯動發展機制,通過富硒農產品精深加工做大做強富硒土特產。全縣糧油、蔬菜、茶葉、果品、中藥材等富硒產品產業鏈加速形成,聚力推動“硒資源”變“硒產業”。
富硒大米種植基地。
發揮縣域森林資源優勢,以林地資源和森林生態環境為依托,牢牢堅守發展與生態兩條底線,高質量推動林下經濟綠色、健康、持續、科學發展。調整產業結構,因地制宜發展“林+藥”“林+果”和“林+苗”等綠色種植。要以發展林下種植中藥材基地為重點,大力發展林下種植特色經濟產業,形成多層次、多元化的林下經濟發展新格局。
與此同時,在確保不影響森林生態功能的前提下,開陽縣適度發展以蜂糖李、枇杷、柑橘等為主的林下種植,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種植產品品牌,進一步提升富硒產品的知名度。大力培育主導產業、特色產業、新興產業,打造林下養殖業發展示范樣板和高地,協同推進生態保護和綠色富民。要全面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龍頭企業+農戶”發展模式,持續做大做強生態富硒品牌,進一步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多渠道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聚焦生態環境 “好風景”變“好錢景”
開陽縣圍繞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發展方式,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產品優勢、經濟優勢、品牌優勢,發展生態產業。
養殖藏香豬。
盤活林地資源,整合生產要素,引導群眾發展林下土雞、林下藏香豬等特色產業,以及養蜂採蜜等林下特色養殖。根據資源優勢和環境承載力,重點擴大藏香豬、養雞等現代養殖產業基地,提升林地綜合經營效益,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
充分利用當地豐富的林下資源,積極探尋適合鄉村發展的產業道路。鐘元海也從養豬的初學者逐漸成長為“養殖專家”。“土香村的林下資源得天獨厚,非常適宜藏香豬的生長與繁育。自從基地的500多頭藏香豬在土香村舊寨安定下來后,南龍香豬養殖市場的空白得以填補。”養殖大戶鐘元海告訴筆者。
如今,養殖基地裡存欄的香豬在野外食草不足時,便會回到欄裡補充南瓜和紅薯。這種原生態的放養方式確保了香豬們的健康成長和肉質的鮮嫩。鐘元海表示,這些香豬已經養成了白天覓食、夜晚回欄的習慣,聽到吆喝聲便會自覺返回,這讓他在創業過程中省心不少。
芒種時節的南龍鄉土香村暖意漸濃,鐘元海種養殖場內,飼養員的一聲聲吆喝,一頭頭身材圓滾滾、毛色油亮的小香豬應聲從山坡、樹林蜂擁而出。
如今,開陽縣把生態環境品質提升作為改善民生的重要內容,讓“綠水青山”真正變成惠及全縣人民的“生態紅利”,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聚焦康養旅居 “客流量”變“客留量”
突出生態頤養,著力打造生態體驗、度假養生、田園養生等養生業態產品,形成生態康養產業體系﹔融入醫療、康復、休閑等多種元素,發展康復療養、旅居養老、休閑度假型等養老業態產品,建設集居住、配套、服務於一體的智慧養老基地﹔融合度假、體育等業態,發展山地運動、徒步旅行等戶外康體養生產品﹔深挖開陽縣民俗文化、水東文化、民族文化、農耕文化、紅色文化打造文化養心板塊,創新文化康養體驗﹔結合生態觀光、農事體驗、餐飲制作體驗等活動,推動健康食品產業鏈的綜合發展。
農耕文化。
稟賦生態、富硒、有機特色優勢,不斷深入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依托海拔高、森林覆蓋率高、負氧離子濃度高的生態優勢,努力做大做強農文旅產業。
“下一步,我們將立足當地優質生態資源,圍繞‘住、養、醫’三位一體發展理念,創新‘康養+’模式,形成自然環境、健康服務、產業配套完整價值鏈,開啟全齡化、智慧化、生態化康養全新模式,賦能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開陽縣相關負責人說道。
堅持做生態茶、干淨茶、健康茶,堅持把生態理念貫穿種茶、管茶、制茶、賣茶全過程,大力推進茶旅一體化建設,形成了集茶園觀光、茶葉採摘體驗、茶葉加工、茶藝表演、旅游購茶為一體的“以茶帶旅、以旅促茶”良好格局,茶產業已成為推動開陽鄉村振興的“綠色引擎”。
茶園觀光、茶葉採摘體驗、茶葉加工、茶藝表演、旅游購茶,雲山茶海“以茶帶旅、以旅促茶”格局形成。位於開陽“十裡畫廊”八景之一的“雲山茶海”,二十年前是一片荒山荒地,現在5000多畝生態有機茶園,搭乘鄉村旅游的快車,實現“一片土地,兩種產值”。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產業興、環境美、村民富,鄉村振興正強勁推進。
雲山茶海晨景。
目前,開陽地處全國少有的富硒地帶,茶葉種植歷史悠久。目前,全縣共有茶園9.2萬畝,其中投產茶園8.1萬畝。依托得天獨厚的氣候環境和資源稟賦,當地累計引進加工生產線110余條,培育茶葉企業52家,形成“企業+合作社+農戶”的富民產業鏈。
“茶旅是相互促進作用,茶園作為旅游目的地,讓游客體驗採茶、制茶、泡茶、研學的樂趣,同時旅游又帶動茶葉和當地農產品的銷售,也帶動了當地餐飲、住宿的發展,做到以文促旅,以旅彰文。”雲山茶海基地負責人曹以杰說道。(圖\文 楊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