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中藥材 增收新良方
——凱裡市柿花村探索產業振興新路徑

春光爛漫時節,走進貴州省凱裡市碧波鎮柿花村,一座座現代化種植大棚整齊排列,宛如銀鱗在廣袤田野間鋪展。大棚內,10多位村民正忙著採挖、分揀和打包白芨苗,歡聲笑語此起彼伏。
柿花村中藥材種植基地一隅。人民網記者 王秀芳攝
“這塊地又熱鬧起來了!”看著熱火朝天的忙碌場景,凱裡市疾控中心派駐的駐村第一書記余敏頗為感慨。她說,該項目曾因經營不善而閑置,現在不僅重煥“生機”,也成了群眾增收的新路子。
柿花村轄8個村民小組13個自然寨,共有926戶3435人。為帶動村民就近增收,2019年,凱裡市投入1300余萬元,在范家寨組建成120畝現代化種植大棚,先后發展蔬菜、食用菌和瓜果種植。沒承想,不到兩年就被閑置了。
2021年,省級龍頭企業——貴州金川實業有限公司通過政府“招強引優”政策,帶著成熟的中藥材產業鏈入駐。“依托完善的大棚設施,公司快速啟動‘育苗-種植-銷售’全鏈條布局。”基地負責人張俊告訴記者,現已種植白芨、黃精、淫羊藿等多種中藥材,常年育苗3000萬株。
值得一提的是,在盤活閑置資源,推動產業蓬勃發展的同時,貴州金川實業有限公司還採取“公司+基地+農戶”模式,通過土地流轉和吸納務工,實現農民多元化增收。
柿花村中藥材種植基地裡,文廷美正在分揀白芨苗。人民網記者 王秀芳攝
文廷美是范家寨組村民,今年60歲的她已經在基地務工多年。“出了家門就是大棚基地,65歲以下都能干,一天有80塊錢收入嘞。”除在基地務工外,文廷美還流轉了3畝多的土地。“每畝1100元,一次性支付了10年。”
“‘家門口’就有錢掙,還能給孩子輔導作業。”說起中藥材產業帶來的好處,五寨村村民羅蘭接過了話茬。羅蘭常年在外務工,今年孩子上小學后,她便留在了家裡,選擇就近就業。
柿花村中藥材種植基地裡,村民們正在分揀白芨苗。人民網記者 王秀芳攝
記者了解到,在柿花村中藥材種植基地,務工群眾大多來自本村和周邊村寨。“從種到收都有活干,每天工作10小時,加班工資按1.5倍算。”張俊介紹,基地長期帶動就近就業100余人,每年發放勞務費用80余萬元。
“通過發展中藥材產業,切實解決了留守婦女的務工就業問題。”余敏坦言,每當站在長滿中藥材的大棚裡,看著鄉親們揮舞鋤頭、分揀除土時的笑容,能更深刻感受到鄉村振興不再是抽象的藍圖,而是實實在在的現實。
柿花村中藥材種植基地裡,村民們正在分揀白芨苗。人民網記者 王秀芳攝
中藥材產業的發展,只是柿花村產業興旺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該村按照“企業+合作社+農戶”的運營模式,先后引進稻田養蛙、蔬菜基地、太子參種植等項目,持續促進村民就地就近就業。
同時,依托草莓、葡萄、無花果等精品水果產業打造自助採摘園,並與花詩園景區、柿花河岸農家樂建立一站式旅游路線,吸引大量游客前來,讓村民共享產業發展紅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