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石阡花橋鎮:3000畝辣椒移栽正當時

暮春時節,草長鶯飛。萬物初盛,春耕忙碌。晨曦中的龍寶山上,千萬條白膜均勻地纏繞著綠色的山嶺,夕暉下的北坪壩區,數萬計黑膜整齊地劃分著黃色的土地。在辣椒種植的田間地頭,割草機、起壟機、打孔器急促轟鳴,指導員、技術員、農民工人頭顫動,成百上千的群眾正搶抓季節時令,起早貪黑地推進3000畝辣椒移栽。
走進龍寶山,地膜隨著山嶺綿延,基地在土地上擴展,那是梁家屯村、鴨頭坡村和兩戶大戶的700多畝辣椒種植基地。連日來,七八十名群眾在基地有條不紊地打孔、鬆土、放苗、移栽。
花橋鎮長安營村田井友的80畝辣椒移栽。譚文斌攝
“我們把圖斑整治和撂荒地復墾結合起來,把土地資源集中連片流轉出來,努力讓沉睡資源‘活起來’,村集體經濟‘強起來’,村民群眾‘富起來’。”梁家屯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梁世金說,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是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重要舉措。
今年,梁家屯村探索“支部引領、村委主導、村集體經濟專業合作社實施”的發展方式,在龍寶山集中連片流轉土地360畝,標准化建設辣椒種植基地,持續破解土地資源緊缺瓶頸,不斷補齊產業融合發展短板,為群眾搭建了就近務工創收平台。
“我的婆婆今年92歲了,兩個孩子上大學,一個孩子上高中,既要讓老人和孩子感受家庭的溫暖,但每月又得擔負生活的剛性支出。”梁家屯村王學芬一家6口人,她常年在村集體經濟專業合作社務工,每月至少有2600元的務工收入。
花橋鎮北坪壩區掀起500畝辣椒種植熱潮。陳麗攝
產業強起來,人氣旺起來,農民富起來。據了解,鴨頭坡、楊柳塘、雙星、北坪等村,集中連片流轉土地670余畝,種植辣椒發展村集體經濟,為群眾提供季節性就業崗位180余個,助農就近務工創收21.8萬余元。
在草木葳蕤的木臘山下,80多畝集中連片的撂荒地被重新深墾出來,新翻的泥土芬芳,和著山間的野花香,在蔥蘢的綠意中流淌。“把孔打在壟的正中間,孔之間的距離大約35至40厘米,苗要扶正、根要舒展,最大可能保障辣椒苗的成活率。”周繼群給務工群眾示范后,就和他們一起移栽了辣椒苗。
朝陽村63歲的聶世強一筆一筆算出他的收入賬,他家流轉土地有租金,他在基地上主要負責用機器生產,每天有200元的現金收入,他的妻子每天務工費80元,平凡的日子越過越幸福。
花橋鎮朝陽村20多個群眾正在加快推進辣椒200畝移栽。魯廷林攝
為盤活土地資源,朝陽村村委會副主任魯廷林以大戶帶動的形式,在該村流轉土地200畝種植線椒,為30余戶群眾穩定提供了創收平台,光是起壟、蓋膜、移栽就用了近800個工,發放工人工資6.5萬余元。
據統計,該鎮今年100畝以上種植大戶4戶,規模化種植群眾9戶,農戶種植辣椒全覆蓋。
走進貴州裕豐泰在北坪壩區的辣椒種植基地,三五成群的務工群眾正在搶時間,加快完成500多畝辣椒種植。“昨天是34個勞動力,今天有51個工人來,預計這四五十個人要連續移栽六七天。”辣椒種植基地管理負責人黃開琴說,她從3月20號就到基地務工了,晴天雨天都要到基地上,每天工資120元,后續還要施肥、除草、採摘,活多著了。
群眾在花橋鎮龍寶山全面啟動梁家屯村500畝辣椒種植。陳麗攝
據花橋鎮黨委書記何廷龍介紹,該鎮聚焦“強村富民”目標,堅定守好“三農”發展“基本盤”,全力打好春耕備耕“主動仗”,通過“企業+村集體經濟+種植大戶+群眾”的發展方式,規模化標准化種植辣椒3000畝,既盤活了土地資源,又激活了發展引擎,走出了一條干群大配合、資源大整合、產業大融合的發展新路,17個村(社區)實現了產業融合全領域、產業發展全覆蓋。
截至目前,該鎮規模化種植辣椒提供穩定就業崗位420余個、季節性務工崗位860個,群眾務工創收97.5萬余元。(譚文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