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又涉水,當好村民健康守護人(暖心故事)

龍光慶在擺渡過河。姚晶權攝
當日頭剛爬到雷公山山頂,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縣雙堯村衛生室裡,忙碌了一上午的村醫龍光慶來不及休息,又徑直走向藥品櫃。血壓計、聽診器、各類藥物……不一會兒,小藥箱就被塞得滿滿當當。
“今天要去7組開展慢病隨訪。路程遠,不抓點緊來不及。”挎上醫藥箱,龍光慶發動了摩托車,沿著小路朝河邊駛去。
雙堯村地處雷公山西南麓,全村7個村民小組、4個自然寨,共1400多人。作為村裡唯一的村醫,16年來,守護好村民們的健康,是龍光慶的“頭等大事”。
“原來到村民家裡看病,全靠一雙腳板,一個來回就要一天。”沿著蜿蜒的山路下行,龍光慶說,這些年,村裡的交通和醫療條件有了很大改善,自己也換成了騎摩托車出診。“可要想到河對岸的寨子,騎車還得兩個多小時。”
“一整天隻夠看幾個患者,心裡頭哪能不急嘛!”龍光慶停下摩托車,沿著山路走了約20分鐘,龍光慶走到排調河渡口。他挽起衣袖,拉動繩索,把一條渡船拉到岸邊來。烏篷船蕩開碧水,泛起層層漣漪。記者跟隨跨上渡船,龍光慶調轉船頭向對岸駛去。
“以前別說開渡船了,坐在船上都心慌。”為了能盡快給對岸村民送醫送藥,龍光慶學會了劃船。熟練地操起船槳,龍光慶的話語間滿是自豪:“時間長了,老鄉們都喊我‘擺渡醫生’!”
頭頂烈日,手搖船槳,小船向前行進間,20分鐘過去了。停船靠了岸,來不及喘口氣,龍光慶又轉身上了山。掩映在密林與藤蔓叢中的小道間,盡是泥濘腐爛的落葉、凸起的石塊。陡坡近乎直上直下,他卻不自覺加快了腳步。
走了16年的山路,龍光慶早就“如履平地”。如今,這條村民們出行已不再使用的“羊腸小道”,依舊是他上山看診的“最短路徑”。
“可偶爾也會有‘馬失前蹄’的時候嘞!”龍光慶打趣道。他掀起褲腿,露出深淺不一的疤痕來。“要是遇上下雨天,打濕了鞋子褲子不要緊,最怕就是滑倒,一旦受傷,就會耽誤給大伙看病!”
轉過幾個彎,終於爬至公路旁,拍拍沾了一身的雜草樹葉,龍光慶又沿著公路步行了兩公裡,敲開了村民楊雷家的門。“老楊,最近身體狀況咋樣?”
“看到你來,就放心嘍!”楊雷熱情招呼著,將龍光慶讓進屋裡來。今年57歲的楊雷,患糖尿病20多年,是龍光慶重點關注的對象。他告訴龍光慶,這幾天自己的四肢有些發麻。
“還有哪裡不舒服,隨時給我打電話!”做完日常檢查,龍光慶又叮囑了一些注意事項。
“別看這一趟爬山又涉水,相比騎車繞路,時間可節約了一半多。”走出楊雷家,龍光慶低頭看了看手表,露出欣慰的神色:“7組的慢性病患者,今天下午全都能隨訪完!”
原刊於《人民日報》(2025年05月08日 第 06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