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

村裡來了個年輕人 | 駐村第一書記奮勇破局:將青春力量注入鄉村發展

2025年05月06日08:40 |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小字號

走進安順市紫雲苗族布依族自治縣板當鎮翠河村,映入眼帘的是美麗蜿蜒的翠河、頗有特色的“太空艙”民宿、古香古色的壁畫、如同油畫般的小橋流水,作為“鄉村振興示范點”,一幅美麗的新農村畫卷徐徐展開。

村裡來了個年輕人

1995年出生的柳林均,2021年研究生畢業通過校招進入貴州電網信息中心。2023年4月,柳林均正在前往重慶的高鐵上准備參加第二天的博士入學面試,當他看到派駐駐村干部的通知時,一腔熱血涌上心頭,在高鐵上就報了名,並通過層層審核成為了貴州電網派駐翠河村的駐村干部。半年后,翠河村駐村第一書記期滿離任,有想法、有沖勁、心思細膩的柳林均被“委以重任”,成為翠河村新一任駐村第一書記。

翠河村全村508戶2128人的戶籍人口裡,僅有約1000左右的常住人口,村民的收入主要依靠外出務工和種植農作物,2023年的村集體收入為零。

聽說村裡來了個年輕人,村民們很好奇,有的村民嘀咕:“聽說這個駐村干部才20多歲,也不知道靠不靠譜?”

面對質疑,柳林均信念堅定,深知這是基層工作的必然挑戰,按照“一宣六幫”的工作指引,每個月他都要走訪村裡的115戶脫貧戶。“我是村裡新來的駐村干部柳林均,是電網公司派來的,老人家你家裡的勞動力現在都在哪裡務工啊?”柳林均第一次到王大光家裡時詢問道,65歲的王大光一臉茫然說:“電網公司收電費嗎?我家好像沒有欠費,也沒有斷電啊?”柳林均前3次到王大光家裡,都沒和老人家取得信任,直到第4次到王大光家裡,幫他做農活后,他才慢慢放下戒備心,告訴柳林均家裡的困難。“不能以平常工作中的說話方式與村民打交道,要把村民當成家人,要說家常話。”柳林均和記者分享了他的駐村心得。

隨著走訪的頻次增多,當地政府和老百姓都知道翠河村來了一個年輕人,是板當鎮裡最年輕的駐村干部,親切地稱呼他“小柳書記”。

探尋產業破局

柳林均踏進翠河村發現,因為翠河是水源保護地,養殖無法開展,且由於時常會面臨水位上漲的問題,很多沿河的土地也不能用於種植,之前嘗試種植過藍莓等,但都以失敗告終。這個平常負責各種數字化應用建設和運維工作的年輕人,如今面臨的是翠河村如何破局,走向鄉村振興之路。

既然常規的養殖、種植無法開展,怎麼破局?柳林均到村裡走訪兩個月,了解整體情況后,一直想不出適合翠河村的產業......

直到2023年6月,翠河村月牙灣民宿正式開業,當天就吸引到了3000多名游客到村子裡,其中不乏很多電車車主。柳林均認為民宿的開業是帶動產業發展的機會,在經過充分的調研和論証后,柳林均向貴州電網申請了55萬元建設光伏發電、太陽能路燈和充電樁項目。光伏發電建設在村委會和部分居民的房頂上,為村民增創收益,太陽能路燈和充電樁修建在民宿附近,吸引更多游客入住。

“這條路本就坡陡路滑,對於我這個老頭子來說走起來十分費勁,現在裝了太陽能路燈,傍晚做完農活回家再也不怕看不清路了。”村民楊安全說。

翠河村是安順市鄉村振興示范點,柳林均心想,貴州電網每年都有很多黨團培訓,可以將翠河村作為體驗式培訓的其中一個環節,通過培訓帶動當地村民增收。他牽頭設計貴州電網紫雲幫扶點黨員培訓路線,組織培訓5次,參加人數超400人次,也是貴州電網第一條黨團培訓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的線路。

2024年翠河村村集體收入為12萬,實現村集體收入0的突破,2025年屋頂光伏投運后預計每年將增加3.2萬元的收入,並且將持續長達20年。

厚植為民情懷

“小伙子,你又來啦,村委會給我的蜂箱最近繁殖的蜜蜂越來越多了,到收取蜂蜜的時候應該能有一筆不錯的收入!”翠河村監測戶韋以忠見到柳林均時笑瞇瞇地說。翠河村有5家監測戶,都是村委會需要特別關注和幫扶的。韋以忠就是其中一家,他家裡有一個年邁的父親和一個生活不能自理的兒子需要照顧,無法離家務工。柳林均了解情況后就把鎮裡分配的蜂箱給了韋以忠,讓他在留村照顧家人的同時還有收入來源。

四年級的於德馨家是脫貧戶,家裡隻有務工的爺爺奶奶,柳林均到於德馨家走訪時,隻有她一個人在家寫作業,“牛是我的好伙伴,從來不會拱我,但是雞會啄我,我每天都會喂它們。”於德馨開心地向柳林均介紹。這溫馨的畫面瞬間觸動了柳林均,他沒想到小小年紀的於德馨居然熟悉地干著農活,承擔著家裡的重擔,他也萌生了在任期結束后想要資助於德馨的想法。

像韋以忠、於德馨這樣的監測戶、脫貧戶共有115戶,柳林均每個月都會進行走訪、送教上門,開展務工返崗宣傳、核實全村脫貧人口跨省務工一次性交通補助、收集核實脫貧人口數據、發放慰問物資等,還邀請同事與村民共同開展“村BA”籃球賽,挖紅薯比賽、摘辣椒體驗等活動,把村民當作家裡人,把村民的事當作自己的事。

柳林均的駐村任期將於2025年5月到期,柳林均已把這兩年的3本民情日記和數十本項目資料歸納裝檔、整理成冊,還特意標注了注意事項,准備交接給下一任駐村第一書記。他說:“從書本到田間,從機櫃旁到河坎邊,我完成了一次人生中最重要的成長。”他用兩年時間在翠河村這片土地上注入了青春力量、寫下了實干擔當。(施成利)

(責編:吳鋒、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