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水:“藥糧共生” 模式激活鄉村振興動能
2025年04月30日16:18 |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近年來,習水縣錨定鄉村振興目標,深耕農業產業創新,因地制宜推廣“藥糧共生”復合種植模式,蹚出了一條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路徑。三岔河鎮天水池村的頭花蓼套種玉米示范地,正是該縣“藥糧共生”蓬勃發展的鮮活寫照。
三岔河鎮天水池村頭花蓼與玉米套種示范地。
在三岔河鎮天水池村,一壟壟玉米幼苗與頭花蓼相映成趣,勾勒出“一地雙收”的豐收圖景。當地立足資源稟賦,通過頭花蓼套種玉米的“藥糧共生”模式,讓撂荒地變身“金銀田”。頭花蓼喜陰濕,玉米植株高大可為其遮蔭,二者套種不僅充分利用土地與光熱資源,更實現了特色產業與糧食作物的協同發展。“以前荒草叢生,現在家門口就能掙錢,日子有盼頭!”村民李大姐的感慨,道出了農戶們的心聲。
為保障“藥糧共生”模式行穩致遠,三岔河鎮推行“公益性崗位 + 群眾共管”機制,開發農田管護等公益崗位,優先吸納脫貧戶和留守勞動力﹔鎮政府牽頭對接藥企簽訂保底收購協議,構建“種產銷”全鏈條,讓土地效益看得見、摸得著。同時,堅持“科學布局、技術賦能、集約管理”,採用“統一供種、統一技術、統一管護”標准,農技專家駐點指導,確保關鍵技術精准落地。
三岔河鎮種植的頭花蓼。
三岔河鎮的實踐,是習水縣“藥糧共生”模式取得成效的生動縮影。近年來,習水縣在多地因地制宜推廣“藥糧共生”,不斷完善產業配套與技術支持,推動該模式向專業化、規模化、品牌化邁進。“下一步,我們將持續延伸產業鏈,發展農產品深加工,提升產品附加值,讓更多荒地變良田、資源變資產、農民變股東,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雙贏’。” 三岔河鎮人大主席陸駿馳展望道。
如今,“藥糧共生”模式在習水縣多點開花,正持續激發鄉村發展活力,為鄉村振興注入澎湃動能。(文/圖 任思宇)
(責編:敖嘉鈺、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