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守匠心 護傳承 稅助非遺煥新顏

蠟染、刺繡、灰棕……這些與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傳統技藝,承載了豐富的民族文化內涵,是多彩貴州的文化瑰寶。
保護好、傳承好、發展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守護過去的輝煌、今天的資源、未來的希望。貴州稅務部門立足地方特色,發揮職能作用滋養非遺沃土,推動非遺特色產業在合規經營中實現文化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豐收。
精准輔導 助力安心“守藝”
安順蠟染歷史悠久,被譽為“東方第一染”。近年來,安順蠟染產業呈現出蓬勃發展的繁榮景象,涌現出“東方蠟染”“黔藝寶”等知名品牌和龍頭企業。
為推動非遺技藝傳承發展,安順市稅務局緊緊圍繞“高效辦成一件事”,針對蠟染坊特點,因地制宜優化稅費服務,聚焦企業開票、申報和常見涉稅風險事項等需求,精准送達政策,強化個性化輔導,通過“政策+服務”雙向發力,助力非遺活態傳承、創新發展。
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稅務局“非遺稅惠服務小分隊”走進黃果樹鄉村民俗文化集市。董茹芸攝
“安順蠟染的市場潛力很大,在稅務部門的助力下,越來越多的蠟染企業加快轉型。”在蠟染博物館的蠟染工作室內,洪福遠一邊指導幾名匠人執蠟在潔白的布匹上勾勒出精妙絕倫的圖案,一邊向上門開展輔導的稅務干部介紹道。
洪福遠於1992年創辦了安順開發區福遠蠟染藝術有限公司,下設的蠟染博物館展出藏品一千余件。近年來,公司聯合安順市多家蠟染工坊推出“蠟染文創周邊”,制作的蠟染冰箱貼、蠟染挂件、蠟染背包、蠟染團扇等文創產品深受旅客喜愛。如今,企業將更多資源投入技藝創新,正研發環保植物染料,讓非遺技藝更綠色、更可持續。
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李金飛靠著老輩傳承下來的苗族刺繡和務工學來的手藝,在家鄉開起了晴隆縣歪梳苗苗繡有限責任公司,生意紅火,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走進公司生產車間,繡娘們指尖不停地飛舞,正在加工苗族服飾,一件件做工精美的苗族盛裝、背帶、刺繡錦包等正在打包裝箱。李金飛說道:“公司創立之初,我們對稅收政策、網上申報、開具發票等了解不多,稅務部門‘智稅管家’上門悉心輔導操作,為我們送來了與苗繡產業相關的稅費政策‘大禮包’,面對面、手把手教我們開具發票、申報納稅,讓我們安心扎根行業、傳承技藝。”
現在,該公司不僅持續創新研發苗族蘆笙、藝術表演服飾、定制背包等產品,還籌備線上商店,為苗繡產品打開銷路。經過發展,公司從家庭作坊搬進廠房,通過“訂單到家+彈性工時”模式,帶動阿妹戚托小鎮20余戶搬遷群眾實現就業增收,人均月收入增加2500元左右,公司銷售額年均增長31%。
靠前服務 引導合規經營
當民族技藝插上合規經營的翅膀,傳統文化才能在新時代飛得更高更遠。貴州稅務部門聚焦非遺傳承企業發展之要、現實之需,主動靠前強化宣傳輔導,引導企業合規經營、誠信納稅。
在黔西南州晴隆縣阿妹戚托小鎮,貴州布依垚文化公司董事長、布依族服飾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李利正在和設計師商討設計帶有布依族元素的西服。
晴隆縣稅務局干部深入走訪貴州布依垚文化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宣傳講解“銀稅互動”政策。楊書琪攝
“公司從起步到現在的規模,我越發體會到企業合規經營和非遺傳承的底層邏輯是相通的,隻有穩扎穩打,才能走得長遠。”李利感慨道,“在公司發展過程中,我們曾先后面臨銷路受阻、資金吃緊等情況,我深刻體會到合規經營、誠信納稅是企業的生命線。良好的納稅信用助力我們獲得百萬元信用貸款,解決了資金短缺難題,幫助我們更新升級設備,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
如今,貴州布依垚文化公司因合規經營贏得信任,被指定為重要會議文創產品指定供應商,布依族刺繡、蠟染等創新產品銷售額年均增長30%以上。
在貴州關嶺縣,關嶺澹雅文化傳媒有限責任公司創立“嶺秀坊”,擺放大量蠟染、刺繡、織錦、牛骨等非遺文創產品,吸引了一大批民族文化、非遺愛好者前來參觀。
“公司剛開起來的時候,各方面經驗都不足,也擔心政策掌握不到位而‘吃虧’,稅務部門為企業定制服務,有針對性地解決涉稅疑難,讓我們專注產品設計創新,更有底氣將蠟染等民族非遺手工藝傳承發展好。”公司負責人賴先紅說道,現在企業經營也日漸紅火,企業品牌效應逐步彰顯。
針對非遺企業普遍存在政策掌握不足、申報流程不清楚等問題,安順市稅務部門建立“線上+線下”輔導機制,梳理匯總文化產業增值稅優惠、小微企業普惠性減免、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12項政策,分行業、分類型為納稅人精准推送適用稅費優惠政策,引導非遺企業合規經營。2025年以來,已為轄區16家蠟染企業定制“稅惠錦囊”,解決涉稅問題20余個。
精准滴灌 激活非遺
在貞豐縣“中國糯食之鄉”的美譽背后,是胖四娘食品有限公司將布依灰粽從深山推向都市的“破圈”之路。
胖四娘負責人朱穎介紹,公司通過“非遺+種植+加工”全產業鏈,帶動2000余戶農戶參與原料種植,吸納120余名群眾就業,月均增收2000元,實現了非遺傳承與鄉村振興的同頻共振。目前實現布依族灰粽年均銷量突破100萬個,產值近800萬元。
貞豐縣稅務局干部了解貴州胖四娘食品有限公司工坊粽子生產經營情況,宣傳講解稅費政策,解答涉稅疑難問題。陳有為攝
“公司處於升級階段,稅務部門推出‘一鏈一策’‘一企一策’服務,幫助我們規范享受政策紅利,有效防范涉稅風險。”胖四娘財務人員阮明菊介紹道。
為幫助非遺發展傳承,當地稅務部門依托大數據對企業經營情況、發票開具等精准畫像,針對企業在農產品收購發票開具中的問題和疑惑,主動上門輔導,將風險防患於未然。
在安順市鎮寧縣,稅務部門聚焦蠟染企業融資難問題,聯合金融機構推出“非遺護航計劃”,篩選轄區內A、B級納稅信用等級的非遺企業,深化“銀稅互動”機制,助力企業解決融資難題,增強發展動力。
“在稅務部門的助力下,公司獲得了信用貸款,這筆資金讓我們有底氣培養更多的年輕手藝人。”鎮寧自治縣巧手民族蠟染刺繡工藝坊負責人梁海蘭介紹,該工坊將資金投入非遺研學基地建設,開發出蠟染文創、體驗課程等新業態,帶動周邊村民就業增收。
非遺扎根生長,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下一步,貴州稅務部門將進一步找准發揮稅收職能作用的“關鍵點”,不斷優化稅收營商環境,助力傳統文化資源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非遺蓬勃發展注入“稅動能”。(趙梅、劉湘、吳若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