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雷山:景城共建激活全域旅游新動能 千年苗鄉綻放文旅融合魅力

春日的雷山縣生機勃勃,這個以苗族文化為底色、山水生態為肌理的縣份,正通過景城共建、景城聯動的創新實踐,將縣城建設與景區發展編織成一張互融共生的網絡,推動旅游產業從單一景區驅動向全域融合升級,構建起“處處是景、時時可游、人人共享”的旅游新格局。
規劃破題 從“單一景區”到“全域風景”
作為一切發展的起點,科學規劃為雷山縣景城共建奠定了四梁八柱。當地以“三能工程(游客能走村串寨、萬客能進萬家、萬家能迎萬客)”為抓手,推動“三個融合(城景融合、城鄉融合、軟硬件融合)”。通過編制《雷山縣“十四五”文化旅游業發展規劃》《雷山縣2025年旅游景區服務聯動實施方案》等,把城市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與景區建設納入統一規劃,構建“1+3+5+N”的全域旅游發展布局,形成“城在景中、景隨城興”的共生關系。
雷山縣城俯瞰圖。
交通網絡的突破性建設成為先手棋。隨著雷榕高速的通車,雷山至榕江車程縮短至1小時左右,加速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圈。縣域內,8條景區直通車串起西江、郎德、大塘等核心景區,丹江小學環線、G243大塘至也耶改擴建等工程相繼完工,形成“外通內暢、快進慢游”的交通骨架,讓游客“進得來、散得開、玩得暢”,在縣城與景區之間的往返變得輕鬆便捷。
城鎮功能的迭代升級同步推進,既滿足本地居民生活需求,更打造了主客共享的優質空間。玉宇小區等老舊小區完成燃氣管道改造,500米河濱道經過整治后變身景觀長廊……這些民生工程讓居民與游客共享便捷。當夜幕降臨,縣城河濱兩岸的夜市燈火通明,酸湯魚的鮮香與銀飾作坊的錘打聲交織,不斷上升的夜間消費佔比証明,縣城作為景城共建的核心載體,正從“過境通道”轉化為“消費目的地”,成為游客旅程中不可或缺的“第二站”。
城鄉融合 從“硬件升級”到“服務共享”
景城共建的關鍵,在於打破城鄉二元結構,讓發展成果惠及全民。近年來,隨著景城共建、景城聯動的深入鋪開,雷山縣依托西江景區輻射,根據縣情統籌規劃,有效盤活資源,以演出、銀飾、民宿、餐飲等為媒打造鄉村旅游景點,把全縣60余個傳統村落和100多個苗寨串聯起來,成功打造了郎德苗寨、大塘景區等景點,形成了各具特色、多點支撐的旅游發展新格局。
郎德苗寨。
作為世界最大苗族聚居村寨,西江千戶苗寨是景城聯動的核心引擎。2024年,西江景區接待游客數量達523.68萬人次,同比增長12.65%。在這裡,傳統與現代實現奇妙共振:既有苗族銀飾鍛造、苗繡蠟染等非遺工坊,也有咖啡、快餐等現代消費場景﹔夜晚的“星光梯田”與“流動星河”夜景工程,讓游客在千年苗寨中邂逅夢幻光影。如今,西江景區各種大大小小的旅游經營戶超過一千戶,涉及“吃、住、行、游、購、娛、學、研”等,文化旅游收入已成為當地村民最主要的經濟來源之一,“景城共建”模式讓西江景區家家都獲利,戶戶都受益。
大型實景苗族歌舞詩劇《仰歐桑》。
在雷山縣大塘鎮《仰歐桑》劇場,由貴州西江千戶苗寨文化旅游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運營的大型實景苗族歌舞詩劇《仰歐桑》升級版於4月18日正式上演,除了先進燈光技術與全息投影帶來全新的視聽盛宴外,來自劇場周邊村寨的村民演員們依舊加入表演,為演出注入純正的原生態氣息。
“《仰歐桑》落地在雞鳩村之后,我們村寨的基礎設施得到完善,農村供水管網、太陽能路燈等民生工程同步推進,既提升旅游承載力,更改善群眾生活質量。在開演期間,每天都有80多個村民參與表演,有效解決了就業問題。”雷山縣大塘鎮雞鳩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姜昌說,2024年《仰歐桑》演藝項目通過“聯農帶農”合作機制,促進大塘鎮當地群眾就地就近務工,實現穩步增收,共向大塘鎮6個村發放旅游惠民補貼近30萬元。
雷山縣一年一度的苗年節。
“我們將繼續深化文化和旅游相融合。一方面,進一步挖掘苗族文化內涵,開發更多具有創新性、體驗性的文化旅游產品。另一方面,繼續加強通過‘AI游西江、AI機器狗、飛覽天下、西江幻地’等業態項目,加強與互聯網和科技的融合,利用數字化手段更好的展示和傳播苗族文化,提升游客游覽體驗。再一方面,積極響應景區聯動改革,加強與縣城、周邊景區、村寨的聯動合作,共同打造更大范圍的文旅產業集群,提升文化旅游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推動文旅高質量發展。”貴州西江千戶苗寨文化旅游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主管曾艷紅說。
創新賦能 從“文化守護”到“業態突圍”
景城共建的深層邏輯,是文化價值與旅游經濟的深度轉化。雷山縣深挖苗族文化“富礦”,在保護中創新,在創新中傳承。體育賽事成為破圈利器,由苗族婦女自創的“姑媽籃球賽”火遍全網,相關話題瀏覽量146.5億次,成為繼“村BA”“村超”之后貴州又一文體旅 IP,帶動“姑媽長桌宴”“姑媽酸湯”等系列業態熱銷。
“門票+”經濟激活產業閉環。西江景區推出“門票+銀球茶”“門票+魚醬酸”等套票,首批200套“游苗寨﹒品香茗”組合產品上線即售罄,帶動茶企產品銷量增長,拉動茶農茶青收購量提升10%以上。郎德苗寨開發“非遺研學+民宿體驗”套餐,吸引高校師生定期採風,形成“藝術寫生—文化傳播—游客引流”的良性循環。
雷山縣大塘景區民俗體驗活動。
景城共建的實效,最終體現在發展數據上,2024年,雷山縣接待游客1317.34萬人次、同比增長21.6%,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47.15億元、同比增長24.1%。更深遠的影響在於文化自信的提升,苗族銀飾、苗繡等非遺技藝從“養在深閨”走向國際舞台,雷山銀球茶、雷公山烏杆天麻等地理標志產品借旅游東風暢銷全國。
站在新的起點,雷山縣正謀劃更大布局:建筑面積9.7萬平方米的山水西江﹒楓情小鎮預計2025年投入運營,將打造高端民宿集群、非遺文化體驗基地和水上光影夜秀。“黃小西吃晚飯”聯票產品串聯黃果樹、西江、荔波等景區,低空游覽項目即將試飛,推動貴州旅游從“單景點打卡”向“多景區聯動”升級。
從西江千戶苗寨的萬家燈火到郎德苗寨的裊裊炊煙,從大塘景區的文化盛宴到縣城街巷的煙火氣息,雷山縣的景城共建、景城聯動實踐,勾勒出一幅“景城共生、主客共享、城鄉共榮”的秀美畫卷。(文/圖 馬駿、聶蕾)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