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溪黔陶:從“三無鄉鎮”到“旅居高地”的鄉村振興密碼

走進貴陽市花溪區黔陶鄉,腳下的青石板路蜿蜒伸展,兩側景象交織出一幅鄉村振興的生動畫卷:正在加蓋的民宿小院錯落有致、廢舊廠房正被改造成新業態,科技農庄、野生菌山庄飄來陣陣香氣、推車小販的吆喝聲此起彼伏,車后座那一筐筐金黃的臍橙在陽光下泛著誘人的光澤。
“誰能想到,這片熱土在兩年前還被稱作‘旅游窪地’?”“百庄黔陶”項目負責人班銘陽感慨道。2023年的黔陶鄉,夾在青岩古鎮與高坡鄉兩大旅游熱點之間,因“隻路過不留宿”的尷尬定位,長期處於無資金、無專業團隊、無特色業態的“三無”困境。然而短短一年半,這片土地完成了令人矚目的蛻變:2024年區域營收突破300萬元,村集體經濟增收30萬元,帶動就業80余人﹔2025年更立下“千萬元級”營收目標,預計游客量突破50萬人次。
“我們的底氣,是74.49%的森林覆蓋率和200戶村民的閑置農房。”班銘陽介紹,2023年團隊提出“一庄帶十宿,百庄帶千宿”的規劃,將馬場村等5個行政村打造成旅居示范區。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年中即將上線的“百庄黔陶”數字平台,將整合訂房、購物、管家服務等功能,為游客提供全流程數字化服務。
此外,這裡免費開展的“鄉村夜校”項目更是返鄉青年的創業孵化器。班銘陽介紹,目前夜校已開展13期課程,內容涵蓋民宿運營管理、技藝傳承及農產品包裝銷售,全課程免費並提供就業指導。
截至2024年底,黔陶鄉已完成13棟閑置農房的民宿化改造,新增旅居床位104張。其中,一號庄表現尤為亮眼:開業僅100天就實現營業額突破100萬元,平均單季營收達10萬元。此前,一號庄房東兒子因家庭經濟壓力外出務工。2024年底返鄉時,他驚喜地發現自家老宅已變身網紅民宿。這一轉變讓他重拾信心,如今他不僅留鄉發展,還組建了民族文化表演團隊,通過實景演出和網絡直播等方式在家門口實現就業。
“過去守著綠水青山卻過窮日子,現在家門口就能端穩‘旅游金飯碗’。”一號庄的經營者康陽感慨地道出了許多村民的心聲。
在馬場村龍輝山庄,窯烤面包成為鄉村旅游的“留量密碼”。周末的院子裡總是熱鬧非凡,七八組家庭圍坐在一起,孩子們在龍輝山庄庄主曾紅的指導下親手制作面包,家長則在旁圍爐煮茶。這份99元的親子體驗課,往往能帶動一個家庭300至1000元的綜合消費。
“這門手藝是專門去學的,最初做窯烤面包是想多個噱頭為村裡引流,沒想到成了爆款。”曾紅告訴筆者,她和姐妹們因家鄉改造計劃返鄉創業,利用自家院子開設體驗工坊,僅需支付改造裝修費而無需承擔租金壓力。“現在每天都有很多訂單,周末更是一爐難求!”
班銘陽將黔陶鄉的致富邏輯概括為“產業飛輪”:以旅居帶動品牌,以品牌賦能產品,以產品反哺產業,最終形成創業與就業的良性循環。村民可通過“自建自營、委托經營、入股參營”三種模式參與其中,使閑置資源得以高效轉化。
如今,游客白天可在非遺工坊體驗採茶制陶,晚上在布依族風情小院圍爐夜話,返程時后備箱塞滿臘肉、貢茶和雞辣椒等“黔陶好物”。2024年,這種“旅居+生態”帶動農特產品銷售突破百萬元,15類特色庄體與10類工坊共同構建起“百庄百業”的產業格局。
盡管2024年客流量突破10萬,宣傳關注度超過500萬,但淡季客源短缺仍是當前最大挑戰。為此班銘陽團隊推出“四季引流”策略:春季稻田藝術節、夏季避暑音樂節、秋季豐收市集、冬季民俗年味節,通過全季候活動設計破解淡旺季分明的難題。
與此同時,服務升級也在同步推進:新增150張民宿床位,客單價從2600元�月提升至3500元�月,“主人式管家”培訓體系讓游客體驗更具溫度。在馬場村核心區,貴州三分地集團投資的“太空艙”康養酒店正在建設中,這座形似星際基地的建筑,不僅豐富了黔陶鄉的旅居業態,也將為村集體經濟帶來新的增收項目。班銘陽介紹,這裡的300畝茶山過去每年僅為村集體經濟增收2000元租金,而太空艙酒店入駐后,通過分紅等,村集體經濟每年至少增收100萬元。
“鄉村振興的本質是人的振興。”黔陶鄉黨委委員、人大主席李丹告訴筆者,目前黔陶鄉正推進57個重點項目:霞客驛站二期將串聯桐埜書屋與紅岩峽谷,扉所野居酒店計劃引入慢病調理中心,香蔥交易市場將打通農業產業鏈上下游。
從“三無鄉鎮”到“旅居高地”,黔陶鄉的蛻變揭示了鄉村振興的底層邏輯:真正的振興不是資源的簡單堆砌,而是通過系統性激活,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正如班銘陽所言:“這裡沒有配角,隻有熱氣騰騰的共生。”(花溪區人民政府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