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形街道小公約凝聚大合力 “約”出易搬社區治理新風尚

今年來,龍形街道龍形社區深耕“黨建+人大+自治”三位一體機制,聚焦居民急難愁盼,始終堅持以黨建為引領,充分發揮基層人大代表橋梁紐帶作用,深入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通過群眾自治協商、居民公約規范、多元主體協同,探索出一條“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的基層治理新路徑。
一是民主表決立公約,精細治理解民憂。聚焦車輛停放無序、佔道堵塞等問題,邀請基層人大代表全程參與調研協商,深入走訪居民群眾,收集停車管理意見,會同社區梳理出“收費標准、管理措施、違規處置”三大核心議題,提交全體居民代表表決,達成小車按200元/年、三輪摩托車按100元/年收取場地維護費,摩托車免費停放。同時,建立“提醒—警告—處罰”三級管理機制,對佔道車輛首次提醒、二次警告、三次收取10元開鎖費,相關費用納入社區公共事務基金,實行賬目公開、群眾監督。截至目前,組織召開群眾代表大會3次,走訪居民120余戶,收集停車管理意見47條。
二是協商收回管理權,群眾自治筑同心。針對群眾反饋社區合約食堂因對外承包經營出現衛生不達標、收費不透明等問題,聯合人大代表成立專項調研組,通過入戶走訪、召開院壩會、樓棟會等形式,收集意見建議89條,形成《合約食堂管理改革調研報告》。召開社區居民議事會,決定將合約食堂對外承包經營模式轉為“社區自主管理+居民承包運營”。明確面向本社區居民公開招募承包人,收取500元/天管理費用,專項用於食堂設施維護、衛生保潔和食材安全檢測﹔同時由群眾民主推選3名居民代表組成“現場管理小組”,負責每日食材驗收、餐費監督和衛生巡查,實現“自己的食堂自己管”。
三是兩套牌子一套人馬,共建共享促增收。對標傳統物業管理“收費高、服務差”“居民與物業對立”等痛點難點,創造性提出“社區、物業兩套牌子一套人馬”的管理模式。由社區“兩委”成員兼任物業公司管理人員,聘用35名社區低收入群眾擔任保潔、維修、安保等崗位,既解決居民就業問題,又確保物業費直接用於小區水電維修、排污管網維護等民生實事,實現“群眾的事有人管、社區的事有錢辦”。將物業管理納入居民公約,明確“公共設施維修24小時響應”“物業費收支季度公示”“服務質量年度評議”等,由人大代表牽頭成立監督小組,每季度對物業工作進行評分。
志願者活動。
四是民主協商聚共識,公約治理促長效。社區通過“立約、履約、督約”閉環管理,實現從“靠人管”到“靠制度管”的轉變。全面遵循“合法性、民主性、實用性”原則,定期組織居民代表逐字逐句修訂公約,將車輛管理、食堂運營、物業管理等具體事務納入條款,明確權利義務、獎懲措施,讓治理有章可循。依托公約評議會、監督委員會、志願服務隊、紅白理事會,開展“星級文明戶”評選、違約行為勸導、公約執行監督等,對發現違規行為先由志願者上門提醒,兩次不改則啟動公約處罰程序,相關費用納入社區公益基金,用於公共設施維護,形成“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的良性循環,真正實現“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社區”。(圖/文 陳倩、吳益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