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山湖區:“綠葉”變“金葉” 茶香滿山間

春風拂綠芽,茶香滿山間。隨著春意漸濃,雲貴高原的雲霧山間迎來了一年一度的春茶採摘黃金期。4月初,位於觀山湖區朱昌鎮的貴州柏春神鵲茶場正式啟動採春季活動。千畝生態茶園內疊翠流金,茶農指尖翻飛採擷希望,游客漫步其間體驗茶趣,一幅“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和美鄉村畫卷正徐徐展開。
茶園風光盡收眼底。
採茶工熟練又快速地採摘新茶。
貴州柏春神鵲茶場,是觀山湖區良好生態的有力証明。這裡群山環抱、雲霧繚繞,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孕育了“神鵲白茶”“柏春毛尖”等優質茶葉品牌。近年來,觀山湖區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依托茶場千畝生態茶園,推動茶旅融合、農文互動,走出了一條生態保護與產業振興協同發展的新路徑。
採茶也成為茶場的一道風景。
游客用鏡頭記錄茶場的採茶時光。
晨霧未散,茶農王常菊和她的幾個同伴已穿梭在茶壟間,手法嫻熟地採摘著春茶。“一大早就來了,每年這個時候,我們都會來打零工,掙些零花錢補貼家用。算算時間,已經有十多年了。”王常菊是高寨村村民的媳婦,家就住在茶場附近,她說:“20多天的採茶期,能掙3000多元,還方便照看家裡的孩子。”
不僅如此,隨著觀山湖區大力推進“和美鄉村”建設,高寨村也搭上了發展的快車,短短幾年間,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裡還有各具特色的鄉村民宿、農家樂,讓慕名而來的游客越來越多。王常菊瞅准時機,在家中種起了草莓,供游客購買、體驗採摘樂趣。“我們家種草莓有七八年了,每年除開成本,能掙3-4萬元不等,現在的日子過得還不錯,知足常樂,活得開心!”王常菊笑呵呵地說。
王常菊忙著採摘春茶。
採摘的春茶。
王常菊只是神鵲茶場周邊眾多受益村民的一個縮影。神鵲茶場開園至今已有20載,一直以來,茶場深耕“白茶、紅茶”兩大品類,全程禁用化學農藥與合成肥料,依托生物防治和生態循環技術,牢牢守護著茶葉純淨的品質。同時,通過“企業+農戶”模式,每年提供採茶工藝師等季節性崗位1000余個,實實在在地為當地村民創造了就業機會。
“今年的春茶採摘時間將一直持續到4月下旬。其間,茶場將為周邊1000余位村民提供就業機會,助力農戶增收。”貴州神鵲茶場董事長龔芮接受採訪時說。
工人熟練地制茶。
龔芮還透露,今年神鵲茶場將在品種研發、銷售渠道拓展和新質生產力應用上持續發力。一方面,與省農科院茶科所合作打造產學研基地,深度研發貴州本土化茶樹種苗,致力於攻克貴州茶鮮爽卻不耐泡、有機工藝下產量低成本高的難題,打造屬於貴州的特色茶葉品牌﹔同時與多家頭部電商平台合作,針對輕辦公場景,研發方便好用的產品。另一方面,不斷探索深耕無人生態茶園、智慧茶園領域,並借助小蘭山數字文化產業生態村落的建設東風,推動茶旅融合與低空經濟協同發展。目前,茶場已經分別與貴州省農科院茶科所、貴州斯凱威科技有限公司(低空飛行示范基地)、貴州順豐速運有限公司簽約。
“我們不僅要種好茶,更要‘智’造好茶。”龔芮的話,道出了觀山湖區茶產業的轉型路徑。近年來,觀山湖區將茶產業作為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在政策扶持、品牌打造、市場拓展等方面持續發力,通過與省農科院、貴州大學等科研機構合作,推廣生態種植技術,建成全省首個數字化茶園管理系統,實現從種植到加工的全程可追溯,並通過“茶+旅游”“茶+文化”“茶+電商”模式,打造了茶園觀光、採茶體驗、茶藝研學等新業態。
神鵲茶場展示茶旅融合低空經濟的最新成果。
如今,神鵲茶場不僅為當地村民提供了增收渠道,還成了眾多游客登高望遠、休閑踏青的好去處。茶場裡,三五成群的游客登上觀景台,欣賞這滿山的翠綠,眺望遠方的湖光美景。游客張女士興奮地說:“我特別喜歡茶,今天和朋友一起來徒步,不僅飽覽了百花湖的絕美風光,還親身體驗了採茶、制茶的樂趣,深入了解了茶文化,收獲滿滿。”
游客張女士在茶場體驗採茶的樂趣。
山風掠過茶梢,將新茶的清香送往遠方。這片浸潤著科技與生態的綠葉,正以“一葉多能”的姿態,在鄉村振興的畫卷上勾勒出濃墨重彩的一筆——它是農戶手中的“金票子”,是游客眼中的“詩與遠方”,更是觀山湖區踐行綠色發展的生動注腳。
“小茶葉能撬動大產業,綠葉子能變成‘金票子’。”觀山湖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觀山湖區將緊扣三個堅持,持續推進茶產業的高質量發展。一是堅持品質為本,守好“匠心傳承”。嚴格把控種植、採摘、加工各環節標准,傳承古法工藝,創新現代技術,讓每一杯觀山湖茶都成為品質的象征。二是堅持產業融合,激活“一葉多能”。繼續支持茶場與文旅、康養、電商等產業深度融合,打造集茶園觀光、茶文化體驗、茶產品展銷於一體的綜合體,讓游客“因茶而來、因景而留、因文而戀”。三是堅持凝聚發展合力,共繪“富美畫卷”。持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基礎設施配套,優化營商環境,吸引更多社會投資和優秀人才投身茶產業,共同講好“茶故事”、唱響“茶品牌”。(文/圖 張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