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思南:非遺“出圈”進課堂 研學“破壁”煥新光

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推進,思南縣積極打造特色研學基地,將非遺與教育需求深度融合,通過沉浸式體驗、互動式學習,讓學生們在研學中感受非遺魅力,厚植文化自信,研學活動已然成為激活鄉村經濟、傳承文化的新引擎。
思南非遺進課堂。
走進思南縣大河壩鎮鵝溪村思南縣中小學生綜合實踐營地,隻見花燈班的學生們正跟著老師的口令舞動手裡的彩扇,一招一式整齊劃一、一起一跳協調一致,彩扇紛飛、舞姿綽約﹔舞龍班的學生認真學習舞龍的扭、揮、跳、搖等技法,隨著激越昂揚的鼓點聲響起,一條條長龍“出海”,時而騰空躍起,時而蜿蜒低臥,在空中劃出完美弧線……營地內隨處可見思南縣三溪初級中學400余名學生學習非遺的認真身影。
思南縣三溪初級中學學生韓蓉說:“今天下午學習了老師教的扎染課程,覺得老師教的非常好,這是我自己制作的扎染紗布,我是折成三角形,用皮筋綁住,放在板藍根藥水裡面浸泡了20多分鐘,再打撈出來用清水洗干淨的呈現的效果,我覺得非常的好看,老師教的也非常的好,也理解了扎染歷史是怎樣由來的。”
思南非遺進課堂。
思南縣三溪初級中學學生聶箐鋒說:“在今天的學習課程中,我學習到了舞龍,它是我們思南的一個特色文化,也是我國的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學習過程中,我學到了應該要團結協作、堅持不懈的去做任何事,那麼一切都皆有可能。而我對花燈比較感興趣,因為它也是思南的一種特色文化,我們應該更好的學習和繼承這種思南的特色文化。”
近年來,“研學游”越來越熱,學生們走出課堂、走進基地,融“教”於“游”、寓教於樂的研學模式,有助於學生拓寬視野、增長見識。為進一步豐富學生研學體驗,思南縣中小學生綜合實踐營地堅持立足於實踐教育、延伸學校教育、配合家庭教育、銜接社會教育的辦學原則,讓學生們在親身體驗中感受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思南非遺進課堂。
思南縣思新創未研學實踐有限公司執行校長呂曉青說:“我們開設了花燈、花燭、舞龍等九門課程,為的是讓每個孩子都能在‘玩非遺’中讀懂鄉土,讓傳統文化成為鄉村振興的‘精神密碼’,自2019年運營以來,我們營地共承接了6萬余名學生。下一步,我們還將把更多的非遺引進營地,讓學生們能夠全方面的了解非遺。”
非遺研學不僅僅是文化體驗,更是文化基因的“解碼器”。當非遺技藝從“展櫃”走向“指尖”,當傳統民俗融入研學活動,一場場以“非遺+研學”為引擎的文化創新正在思南火熱上演,“沉浸式、互動式、場景化”的研學課程,讓千年文化在年輕一代中“潮”起來、“燃”起來、“火”起來。(圖/文 蘇暢莉、謝大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