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稅務:稅助非遺傳承走“新路”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作為少數民族聚居地,有布依族、苗族、彝族等40多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數量眾多。近年來,黔西南州稅務局發揮稅收職能作用,聚焦本地非遺特點,優化服務舉措、精准落實稅惠紅利,以實際行動潤匠心、護傳承,助力非遺煥發新活力。
望謨縣稅務局稅費服務工作隊到“樹娘繡”開展稅費宣傳活動。黃進廳攝
精細服務 促企合規經營行穩致遠
“噠噠噠......”望謨縣貴州樹娘繡刺繡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傳來了縫紉機加速運轉的聲音,繡娘們正在趕制作少數民族服飾訂單。
這家由非遺傳承人韋樹章於2019年創立的企業,憑借“非遺工坊+居家就業”模式,不僅讓布依族刺繡技藝煥發新生,更帶動3000余名留守婦女就業,人均年增收2.4萬元,繡出“守著娃、繡著花、養活自己養活家”的幸福圖景。
“企業發展離不開合規經營和依法納稅這張‘金名片’。”韋樹章感慨道。企業從鄉鎮作坊起步,如今已在全國擁有50余家合作小作坊和多個省市加盟店,其“望謨布依‘樹娘繡’工匠”勞務品牌成為核心競爭力。企業文化牆上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最美貴州繡娘”等榮譽,見証著傳統技藝與現代經營的深度融合。
為助力非遺行業行穩致遠,望謨縣稅務局推出“風險體檢+稅惠禮包+定制培訓”的精細服務,專管員上門梳理涉稅風險,手把手指導政策申報。同時,通過電子稅務局彈窗提醒、征納互動平台定向推送,實現稅費優惠精准直達,助力非物質文化遺產健康發展。
興義市稅務局稅務干部到非遺企業了解生產經營情況,現場解讀納稅信用等級評價政策,引導企業依法納稅、誠信經營。羅春紅攝
稅惠添料 助舌尖“非遺”香飄萬裡
貞豐縣素有“中國糯食之鄉”的美譽,布依族灰粽因其獨特工藝和口感,成為保留在舌尖的“非遺”文化。
貴州胖四娘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胖四娘”)作為糯食制作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省級非遺工坊,目前有州級非遺傳承人1人,布依灰粽制作技藝傳承人5人,產品沿用祖傳獨家配方,採用傳統布依制作工藝,打造了布依粽、糯米飯等12種糯食相關產品,採用真空鎖鮮技術讓灰粽突破地域限制,從深山到都市,實現灰粽的破圈之路,年均銷量突破100萬個,實現產值近800萬元。
據胖四娘負責人朱穎介紹,公司形成“非遺+種植+加工”全產業鏈,帶動2000余戶農戶參與糯米、粽葉種植,吸納120余名脫貧群眾就業,月均增收2000元,實現了非遺傳承與鄉村振興同頻共振。
為助力“非遺美食經濟”發展,讓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出圈”,貞豐縣稅務局組建“非遺美食稅宣小分隊”,為“非遺”美食產業提供特色服務,以稅惠“春風”助力舌尖上的“非遺”香飄萬裡。
“公司從小作坊發展成專業化、規模化生產的龍頭企業,是稅務部門陪伴我們爬坡過坎、一路前行,不論是業務輔導還是政策宣講都很及時,減稅降費帶來的紅利也很直觀,近年來,我們累計享受稅收優惠近16萬元,緩解了擴大規模、升級設備的資金壓力。”負責人朱穎說,“地道選材和傳統制作技藝有了持續加碼的稅費優惠政策支持,堅定了我們把舌尖‘古早味’增添‘新味道’的信心。”
貞豐縣稅務局“非遺美食稅宣小分隊”走進非遺企業了解生產經營情況,解答涉稅疑難問題。陳有為攝
納稅信用“金名片” 推企邁進發展“快車道”
走進貴州晶晶民族文化旅游產品開發有限公司制衣車間,身著民族服裝的繡娘們正在埋頭量尺寸、劃布料、剪裁布、踩縫紉,專注完成服裝制作的每一道工序,一件件五彩繽紛、獨具民族特色的服裝漸漸成型。
據悉,貴州晶晶民族文化旅游產品開發有限公司作為一家專注於民族文化產品研發的民營企業,憑借212項自主知識產權和“黔系列”品牌產品(如民族風服裝、蠟染手提包等),在業內享有較高聲譽。公司自2019年起連續5年獲評A級納稅人,成為行業內的合規經營典范,誠信納稅的“金名片”為其發展注入強勁動力,累計帶動1000余人就業,年產量近1萬套,累計產值達1250萬元。
“公司連續5年納稅信用等級為A級,積累了一定的信用資產優勢,獲得客戶的廣泛信任,這為我們后續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同時,我們還憑借良好的納稅信用,獲得‘銀稅互動’信用貸款達480萬元,解決了品牌升級的資金難題,誠信真的能‘變現’。”公司負責人聶聲瓊表示,“我們在非遺技藝傳承上堅持守正與創新,不斷對民族服飾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嚴格把控產品質量,並將誠信納稅視為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
黔西南稅務相關負責人表示,稅務部門將持續跟蹤服務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做好非遺傳承的“守護者”,用稅惠紅利和精細服務為非遺傳承保駕護航,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加鮮活。(劉湘、黃鳳娜、羅春紅、竇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