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沿河:14.8萬畝春茶開採

春風拂綠武陵山,茶香漫溢烏江岸。3月18日春分時節,貴州省沿河自治縣2025年春茶正式開採。隨著茶農將今春第一捧嫩芽收入簍中,標志著該縣14.8萬畝茶園全面進入採摘季,奏響了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序曲。
走進姚溪村和瑞石村的茶園,茶農們正忙碌地採摘新芽。茶農冉小琴家種植茶葉10畝,村裡的姚溪志飛茶葉農民專業合作社以每斤60元的價格收購芽頭茶青,預計可為她帶來2萬元收入。
“今年才開始採摘,動作還比較慢。過幾天熟練了,一天能採三斤七八兩。”姚溪村茶農冉小琴說。
茶山。
新景鎮地處武陵山脈腹地,憑借北緯28°的獨特地理坐標和烏江流域的濕潤氣候,孕育出富含硒元素的優質茶葉。該鎮建有5個大型茶葉加工廠、3條碾茶生產線,累計發展生態茶園2萬余畝,實行“村民管護+公司和合作社統防統治、統收統銷”的模式,帶動9個種茶村、76個村民組發展茶產業。
“我們合作社開始生產后,所有機器24小時不間斷加工,一直要生產到六月份,年產量約2萬斤干茶。生產的姚溪貢茶深受消費者喜愛,遠銷浙江、廣州、北京等城市。”姚溪志飛茶葉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陳豪說。
在新景生態茶業有限公司的茶園,茶農們正忙著採摘茶青。據了解,該公司與貴茶集團簽訂戰略協議,生產的“綠寶石”嚴格按照歐盟標准,出口歐盟市場。
“我們的茶葉基地實行統防統治,嚴格按照歐盟標准管理。生產的綠寶石農殘檢測多達480項,早春綠寶石產量12,000斤,產值130萬元。”貴州新景生態茶業有限公司負責人汪勁超說。
作為省級龍頭企業,新景生態茶業有限公司自2016年以來累計獲得政府專項扶貧資金456萬元,實現分紅38.46萬元。公司服務4個產茶村,年產值1500萬元,帶動茶農年增收900萬元。
茶農們正忙碌地採摘新芽。
該鎮將茶產業作為主導產業來抓,構建起了“政府引導+企業帶動+合作社組織+農戶參與”的發展模式,並將持續做好“茶文章”,讓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勝勢。目前,這片綠葉已成為該鎮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金葉子”。“畫廊雀舌、龍井毛峰、姚溪貢茶”等茶葉產品深受消費者的喜愛,出口歐盟,暢銷國內外。
”生態茶產業是我鎮主導產業。今年我們組建了生態茶產業專班,強化產業管護、技術培訓和宣傳動員,確保提高茶青下樹率和茶農收益。我們還申報了75萬元財政銜接資金,用於發展1100畝碾茶產業。”新景鎮黨委副書記、鎮長余鵬說。
近年來,沿河縣將茶產業作為“一縣一業”主導產業,集中打造了“白葉一號”“沿河千年古茶”等品牌。目前,全縣茶園已覆蓋18個鄉鎮,培育茶葉經營主體92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7家。2025年,該縣將投入1400萬元用於碾茶產業發展,新建4條碾茶生產線和2座廠房,有效帶動茶農增收、茶企增效。
茶農們正忙碌地採摘新芽。
“今年受低溫影響,春茶開採推遲了3至5天。我們組織技術人員深入茶企,開展茶園管理、設備調試和人員培訓等工作。通過流通協會的方式,集中打造品牌,組織銷售。”該縣生態茶發展和技術指導中心副主任、高級農藝師崔國明說。
第一捧嫩芽。
目前,沿河縣茶園面積達15.81萬畝,投產茶園14.8萬畝,擁有6條碾茶生產線。2025年預計實現茶葉產量1.26萬噸,產值13.6億元。這片綠葉已成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金葉子”,正持續書寫著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的精彩篇章。(圖/文 田烈、楊莎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