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大型話劇《黔人六逸》在復旦大學上演

3月21日晚,貴州民族大學傳媒學院師生編創的大型話劇《黔人六逸》在復旦大學相輝堂上演。這部話劇以藝術之光重現了中國新聞教育先驅、復旦大學新聞學系首任系主任、貴陽人謝六逸的傳奇人生,串聯起滬黔兩地的文化血脈與精神傳承,也傳遞著新聞人代代接力的理想火種與責任擔當。
講好“黔”人故事
《黔人六逸》由中共貴州省委宣傳部和貴州民族大學出品,貴州民族大學傳媒學院承辦,並得到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支持。話劇以“穿越”為敘事主線,將觀眾帶入謝六逸波瀾壯闊的一生。
謝六逸於1898年生於貴陽,是中國近代著名新聞教育家、文學家、翻譯家。
劇中,貴州民族大學謝六逸新聞實驗班學生馮思源意外“穿越”至辛亥革命時期的貴州,與少年謝六逸相遇,並見証其負笈東洋、投身新文化運動、創辦復旦新聞系、落葉歸根的人生歷程。五幕劇情環環相扣,學生演員們全情表演,將觀眾思緒引回百年前的風雲激蕩。
《黔人六逸》演出劇照。郭鑫攝
為了給觀眾帶來沉浸式體驗,《黔人六逸》創造性地採用密室逃脫的形式,將謝六逸的一生娓娓道來。古色古香的道具、復刻民國風情的服飾精准還原了謝六逸時代的場景,對白中不時蹦出的貴州方言,既呼應“黔”字蘊含的故土情結,亦展現貴州的文化風貌。
2024年3月以來,在該劇總導演兼總編劇、貴州民族大學傳媒學院廣播電視編導系教師宋波的帶領下,傳媒學院4個年級7個專業的80余名同學組成創作團隊,歷時8個月精心打磨,《黔人六逸》於2024年11月17日在貴州民族大學首演,反響熱烈。
《黔人六逸》以戲劇之形,鑄精神之魂,讓謝六逸的新聞理想在新時代煥發生機。正如劇中馮思源等人在謝六逸新聞實驗班入班儀式上的誓詞:“我將堅守客觀、真實、公正的職業道德,承六逸之志,逐先輩之光,為新聞事業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這場滬黔聯袂的演出,不僅是藝術的碰撞,更是一場跨越時空的薪火傳遞,激勵著新一代新聞人肩負使命,續寫華章。
跨越世紀的紀念
謝六逸於1898年生於貴陽,1919年考取官費生留學日本,在早稻田大學專門部政治經濟科學習,3年后學成歸國。1929年9月受陳望道委托,任復旦大學新聞學系首任系主任。1938年春,受戰火影響,謝六逸西赴重慶,繼續在復旦大學任教。同年8月辭去教職舉家遷回貴陽,在國立貴陽師范學院、大夏大學、貴陽文通書局等處任職,最終病逝於1945年。
《黔人六逸》劇組成員與出席本次演出的嘉賓合影留念。郭鑫攝
從辛亥到抗戰,馮思源與謝六逸的每一次邂逅,都是揭開這位新聞大家神秘的面紗的重要一步。學習和探索過程中,謝六逸提出“新聞即史”的核心觀點,認為新聞記者應具備“史德、史才、史識”三大素養。在復旦大學的新聞教學中,他帶領學生創辦復旦通訊社(后改名復新通訊社)、《復旦校刊》等校園媒體,指導學生在實踐中體悟新聞的真諦。
劇末,馮思源陪伴在臨終的謝六逸身旁,向他講述著當今中國蓬勃發展的新聞事業:“為人民發聲、為人民服務,是我們的宗旨。”正值謝六逸逝世八十周年之際,當代新聞學子勇擔時代責任、堅定新聞理想的姿態,便是對謝六逸最好的紀念。
一部劇,兩校情
舞台帷幕背后,一場跨越千裡的文化接力早已悄然啟程。
在劇作的創作過程中,貴州民族大學傳媒學院與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密切合作,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提供了大量珍貴史料。2024年7月,《黔人六逸》劇組赴復旦大學採風,在校史館、新聞學院等地取景拍攝,為劇目的創作補齊了最后一塊重要的拼圖。同年11月8日,《謝六逸全集》(20冊)的發布也為話劇創作提供珍貴的文獻支持。
《謝六逸全集》(20冊)揭幕現場。劉楊攝
在交流與溝通的過程中,兩校結下了跨越山海的友誼。2025年適逢復旦大學建校120周年。此次《黔人六逸》省外巡演首站到訪復旦,既是致敬謝六逸耕耘近10年的精神沃土,亦是向復旦大學百廿華誕獻禮。(葉宣驛、鄧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