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畢節:構建“智慧大腦” 助力“富礦精開”

在貴州黔西能源開發有限公司青龍煤礦(以下簡稱“青龍煤礦”)調度指揮中心,由15塊液晶屏組成的智慧中樞正實時呈現井下作業場景:無人駕駛的採煤機在巷道中精准掘進,智能巡檢機器人沿著軌道自主巡航,滿載“烏金”的運輸帶如黑色長龍蜿蜒向前。這一繁忙有序、又具科技感的場景,正是畢節市推進煤礦智能化建設取得實效的有力見証。
煤炭產業是經濟發展的“助推器”,帶動城市律動,扛起工業發展重擔﹔煤礦智能化建設則為它裝上了科技引擎,讓開採更加安全高效,讓傳統能源產業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近年來,煤礦智能化建設已成為推動煤炭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抓手和重要手段。作為貴州優質無煙煤主要產區,畢節市搶抓建設新型綜合能源基地、全國重要的資源精深加工基地的機遇,推動全市煤炭資源“富礦精開”,全力推進煤礦智能化建設,推動煤炭產業向前發展,為畢節市高質量發展蓄勢賦能。
2024年,畢節市完成原煤產量7520.2萬噸,同比增長16.2%,超額完成省下達的任務,在全省佔比45%,增量連續兩年突破1000萬噸,總量連續兩年位居全省第一,全年煤炭產業實現產值291.64億元。
貴州豫能集團新田煤礦全景。
智能中樞:構建礦山“智慧大腦”
“每個礦燈都搭載UWB厘米級定位芯片,井下人員活動軌跡實時可見。”青龍煤礦機電環保科技術主管吳瑞清輕點觸控屏,三維數字孿生系統即刻生成作業面的全息影像。作為貴州省首個5G+智能煤礦示范基地,這裡已建成覆蓋井上井下的萬兆工業環網,33個5G基站讓數據洪流暢通無阻。
青龍煤礦調度指揮中心。
不一而足,這種變革絕非個案。在貴州豫能集團新田煤礦,皮帶機、變電所巡檢機器人如同不知疲倦的“智能衛士”,它們沿著預設軌道穿梭在井下巷道,憑借先進的傳感器與智能算法,精准檢測設備運行參數﹔在織金縣文家壩煤礦,工作人員通過智能監控系統和設備,實現24小時盯防,讓安全管理從“事后救火”轉向“事前防控”,達到風險早發現、隱患快處置的目標。
文家壩煤礦調度指揮中心。
2024年,畢節市深入推進煤礦智能化建設,在機械化、輔助系統智能化“兩個100%”的基礎上,扎實抓好煤礦智能化、信息化升級建設,完成高山煤礦省級智能化示范項目建設,累計建成智能煤礦12個﹔建成智能採掘工作面9個,累計建成煤礦智能採掘工作面49個,佔全省的48%,排全省第一。
數智加持:推動開採模式革新
在貴州豫能集團新田煤礦地面集控室中,工作人員按下操作鍵,一鍵截割、逆煤流起動、順煤流停止。一刀刀煤炭被割下,全流程自動化作業啟動,這是貴州豫能集團新田煤礦智能化採煤的一個場景。
貴州豫能集團新田煤礦是國家首批、貴州省經首家智能化驗收通過的示范煤礦。目前已完成5個智能化綜採工作面的回採和2個智能化掘進工作面的掘進,產量由原來的每月4萬到5萬噸提升到目前每月10萬噸以上,2024年創新高,原煤產量131萬噸,商品煤99.4萬噸,實現利潤共計1.65億元。貴州豫能集團新田煤礦的智能化建設是畢節市煤炭行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的一個縮影。
畢節市依托“互聯網+”網絡技術,成功打造煤炭銷售監測監控系統與礦數衛士安全監測系統,為煤炭產業裝上了“智慧大腦”。
煤炭銷售監測監控系統就像一位“銷售流向偵探”,精准掌握每一筆煤炭銷售的去向。礦數衛士安全監測系統則化身“安全守護者”,24小時緊盯煤礦井下環境,一旦瓦斯濃度、溫度等參數出現異常,系統迅速發出預警。
智能化建設讓礦工“坐在地面”採煤的夢想成為現實,實現了從“人控”到“數控”的全面升級以及從“自動”到“智能”的全面提速。這一轉變,得益於全市深入推進煤礦智能化建設。
科技賦能:提升質效助力發展
智能化建設改造帶來的最直觀效果就是減人增效,實現了“無人則安、人少則安”的目標,讓“黑領”變“白領”。
“智能化綜採建成后,我們便完成了綜採機械化向綜採智能化的轉變。現場作業人員大幅度減少,工人由操作工變成了巡檢工,遠程控制的巡檢人員也可從惡劣環境中解放出來。勞動環境的改善,讓出勤率也大幅上升。”吳瑞清說。以前需要人工操作機器的井下掘進工作,現在隻需工作人員在智能控制中心動動手指、一鍵操作,便能遠程操控機器進行掘進作業。
據悉,青龍煤礦智能化建設讓生產輔助系統固定場所由原來的85人減少到現在僅保留巡檢人員6名,智能化工作面系統也由每班13人減少為5人,總減員約150人,每年節約人工成本約1500萬元。2024年,青龍煤礦生產原煤119萬噸,實現利潤共計2.0788億元。
科技創新驅動產業升級,煤礦智能化建設為畢節市煤炭行業帶來了深刻變革。這場變革,正以科技創新賦能能源產業升級,為推進“富礦精開”、助力高質量發展描繪著生動畫卷。(圖/文 宋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