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懷:解鎖和美鄉村“幸福密碼”

春伊始,萬物生。酒都大地既有“桃源”般的田園美景,又有增收致富的產業根基,還有鄉村治理的新氣象……一處處看得見的變化、一項項實打實的舉措、一幕幕心貼心的服務,正不斷浸潤著人心,提升仁懷鄉村民生溫度。
近年來,仁懷市以“千萬工程”經驗為引領,立足資源稟賦,聚焦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扎實推進和美鄉村建設,繪就出一幅村容村貌美、富民產業美、鄉風文明美的和美鄉村新圖景。
夯實和美鄉村“底色”
陽春三月,高大坪鎮銀水村千畝油菜花迎春綻放,沿著蜿蜒的田埂漫步,混合著泥土芬芳的花香縈繞鼻尖,那是純粹的春日氣息。
高大坪鎮油菜花開。
金黃的油菜花不僅是春日美景,更是銀水村發展的“金色引擎”。近年來,高大坪鎮銀水村不斷推動農業提質增效,建成高標准農田2300畝,採取“水稻+油菜”“高粱+蔬菜”輪作方式,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建成“稻+油+魚”特色產業573畝。
“今年我們村通過‘稻油’輪作模式,種植了4000余畝油菜,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產綜合效益。預計每畝產量約300斤油菜籽,4月底採收后,能帶來600萬元收益。”高大坪鎮銀水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張林說。
發展產業是壯大縣域經濟的重要途徑。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著力壯大縣域富民產業”,對發展鄉村特色產業、完善聯農帶農機制、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作出部署。
找對路子,邁開步子。銀水村通過不斷完善聯農帶農機制,探索村企合作、集體土地入市等方式壯大村集體經濟。採取“公司+合作社+大戶”的模式,實行返租倒包,群眾通過務工、保底分紅增加收益,實現“一田多收、四季多得”。
“我們有了錢,買轎車蓋新房﹔村裡有了錢,修路安路燈。”提起銀水村的變化,村民張奎稱贊道,“銀水村現在是‘面子’‘裡子’都有了。”
擦亮和美鄉村“本色”
如果說鄉村美是“面子”上的榮譽,那麼百姓富就是“根子”上的實惠。
走進龍井鎮壇廠村菜籽油加工坊,濃郁的油香扑鼻而來,工人正在炒籽、磨漿、攪拌、搖油、沉澱、灌裝……有序進行菜籽油生產。
龍井鎮壇廠村菜籽油加工坊。
“以前在外打工,一年下來也攢不了多少錢,現在家門口就能上班,還能照顧老人孩子,日子越過越有奔頭!”村民蔡明元一邊熟練地操作著機器,一邊高興地說。
2023年,壇廠村利用“百企興百村”結對幫扶機制,整合閑置資源,啟動壇廠村菜油坊集體經濟項目。“我們所榨的‘農壇香’菜籽油回購率達95%,目前已榨菜籽油超14萬斤,2024年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預計超100萬元。”龍井鎮壇廠村村委會工作人員閆國強介紹。
企業來了,百姓富了。壇廠村的發展,只是仁懷市實施“百企興百村”工程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仁懷市立足資源稟賦,抓住醬香白酒產業發展優勢,堅持工業反哺農業,深入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從“百企幫百村”到“百企興百村”,成功探索出“政府主導、企業引領、農戶主體、社會參與”的“四方聯動”村企同心振興局面,初步走出一條“村企聯動、優勢互補、雙向促進、共建共贏”的鄉村振興發展之路。
提升和美鄉村“成色”
在蒼龍街道水塘村,基礎設施建設、人居環境整治、公共服務設施不斷升級,家風家訓、文明鄉風持續傳承,青山綠水之間,秀美活力的鄉村新貌愈加清晰。
蒼龍街道水塘村。
翻看水塘村“積分制”台賬,一事一記錄,事事有積分,分分有內容。王國才孝敬父母、鄰裡關系和睦,記1分﹔陳其富積極參加村庄清潔行動,記3分﹔饒玉勸架並解決鄰裡問題,記4分……
小小積分,以“實”字推進“積分制”落地見效。如今,在蒼龍街道水塘村,村民從“一旁看”轉向“一起干”,從“要我干”變成“我要干”。
“我們把村民日常行為,由傳統口碑評議轉化為可量化、可評價的數據指標,為無形的村規民約賦予‘看得見、摸得著’的價值。”水塘村黨支部書記陳績表示,水塘村將立足實際,因地制宜,把“四在農家·和美鄉村”作為“三農”工作的總抓手,不斷豐富“富、學、樂、美”內涵,大力提升鄉村產業發展、鄉村建設和鄉村治理水平,讓水塘村真正成為“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鄉村振興樣板。
鄉村振興,向美而行。近年來,仁懷市在推進和美鄉村建設過程中,不僅注重塑形,更注重鑄魂。鄉村基礎設施有效改善、生態環境持續優化、鄉村產業蓬勃發展、鄉風文明不斷提高。目前,全市已創建命名市級和美鄉村4個,分別有長崗鎮藺田村、茅壩鎮官院村、高大坪鎮銀水村、蒼龍街道水塘村,今年還新謀劃申報21個示范村。
從“環境美”向“生活美”,從“外在美”向“內涵美”……仁懷以“和美”為筆,繪就一幅幅鄉村新畫卷,蹚出一條“環境美、產業強、村民富”的綠富共贏新路徑,讓鄉村成為百姓安居樂業的幸福家園。(文/圖 王珣、胥慧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