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

貴州師范大學:讓“大思政課”有厚度更有溫度

2025年03月20日16:11 |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小字號

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貴州師范大學圍繞爭創“雙一流”師范大學目標,始終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持續推進“大思政課”建設,鑄牢理想信念之基,錨定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構建“三全育人”“五育並舉”育人體系取得顯著成效。

貴州師范大學東校區校園風景。

貴州師范大學東校區校園風景。

練內功,夯實思政教育主陣地

教學是教師與學生溝通的橋梁。堅持黨的領導、加強學科建設、創新教學方法、培育骨干力量、搭建工作平台,是夯實思想政治教育主陣地的關鍵,確保高校教師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主力作用。

貴州師范大學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始終將黨的領導貫穿教師隊伍建設全過程,堅持把教師隊伍建設作為基礎工作來抓,按照“政治強、情懷深、思維新、視野廣、自律嚴、人格正”的要求,著力打造一支信仰堅定、功底扎實、數量充足、結構優化,努力爭做“經師”與“人師”的統一者的教師隊伍。2019年,學校開始實施“思賢名師”培育項目,遴選“教學精英”“教學骨干”“教學新銳”三類培育對象,充分發揮名師引領示范作用,激勵廣大教師潛心教學。截至目前,“思賢名師”項目共遴選3批培育對象177人。其中,29人獲省級“金師”﹔1人獲全國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正高組一等獎、1人獲全國高校青年教師教學競賽理科組三等獎等省部級以上榮譽表彰。

2021.11.18全國科普日暨貴州科技文化月活動之大型舞台劇《天眼之魂》在貴州師范大學展演。

2021年11月18日,全國科普日暨貴州科技文化月活動之大型舞台劇《天眼之魂》在貴州師范大學展演。

貴州師范大學堅持“馬列引領,頂天立地”的思政工作思路,“馬列引領”即以黨的創新理論引領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發展,充分發揮全國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博士點的優勢,強化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2023年,學校獲批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形成了涵蓋本科、碩士、博士及博士后層次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一體化人才培養體系。目前,馬克思主義理論被確定為貴州省重點建設的國內一流學科﹔在全國第四、五輪學科評估中取得B等級,位列全省文科學科第一﹔在近幾年全國軟科排名中均位列全國前20%。“頂天”就是緊緊抓住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持續深化對黨的創新理論的研究闡釋。“立地”主要是圍繞“主業+特色”的辦學思路,聚焦教師教育主業,扎根貴州大地,面向貴州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圍繞“四新”主攻“四化”,做強學校特色學科。

拓空間,探索立體化思政教育模式

加強課程體系建設,推動創新性改革,將教學課堂延伸至社會實踐領域,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導的有機結合,培養學生責任感和對家國的深厚情感,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為實現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相互融通,貴州師范大學先后制定了《“課程思政”建設實施辦法》《“大思政課”建設實施方案》等,充分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深入挖掘各類專業課程蘊含的思政元素和承載的思政教育功能,全面推動“大思政課”建設,涵蓋課程群建設、實踐教學體系建設、教學研究和評價體系建設、教學團隊建設以及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等方面,讓思政教育得以自然地融入課堂教學和學生日常生活中,逐漸探索形成課堂敘事性教學、基地體驗式教學、平台情景式教學、網絡延展式教學有機融合、功能互補的立體化思政教育模式。學校目前已打造6門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1門國家級課程思政示范課程、202門省級“金課”。

貴州師范大學大型歷史主題文藝演出《黔中師大賦》在花溪校區大禮堂首演。

2018年11月12日,貴州師范大學大型歷史主題文藝演出《黔中師大賦》在花溪校區大禮堂首演。

學校針對師范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強化“一踐行三學會”的課程要求,引導學生在學會教學、學會育人、學會發展的過程中踐行師德師風,培育他們具備“胸懷祖國、扎根西部、服務基層”的責任感和家國情懷。遵循“八個相統一”的原則,推進課程體系的創新改革,積極構建“經典·教材·實踐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同時,充分利用貴州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突出地域特色,不斷豐富教學內容。圍繞黨史學習教育,學校開設了多門課程,運用學術語言和歷史事實,結合貴州“黃金十年”的偉大成就,全面系統地闡釋中國共產黨為何能成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何優越,根本在於馬克思主義的正確性。此外,學校深化實踐教學改革,構建了“課程、實驗、競賽、培育、孵化、研究”六位一體的創新創業教育生態鏈。學校還將教學課堂拓展至貴州大地,每年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同學們都會結合思政課的實踐教學,前往貴州鄉村集中開展一系列社會實踐活動——“維修達人”深入鄉村,用學到的技能幫村民們解決各種難題﹔化身“直播帶貨高手”,推動貴州特產跨越山巒,走向更廣闊的市場﹔策劃夏令營活動,給農村的孩子們帶來音樂、舞蹈、繪畫等豐富多彩的興趣課程,分享著“山那邊”的奇妙故事,在心中播撒下“希望”的幼苗……課堂內外始終充滿“鮮紅”的底色,煥發蓬勃生機與時代溫度。

蓄勢能,讓思政的溫暖直達學生心靈深處

學生是教育的主體,新時代思政教育應當以青年成長規律為根本遵循,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參與感,構建了黨團隊一體化的育人鏈條,使青年學子在專業學習與社會實踐中切身感受思想引領力與價值穿透力,實現價值塑造、人格養成與人生發展的同頻共振。

如何讓思政教育走進學生心坎,讓思政的溫暖直達學生心靈深處?在教學實踐中,貴州師大一直進行改革創新。

1941年,貴州師范大學的前身——國立貴陽師范學院誕生在抗日戰爭的烽火中。2017年冬,凝聚著師大人心血的《黔中師大賦》璀璨首演,將八秩春秋的篳路藍縷化作舞台上的風雲激蕩,師生們共同回顧了學校從誕生到發展,從艱難困苦到輝煌成就的歷程,身臨其境的體驗激發了大家的愛國熱情。如今師大人原創話劇《黔中師大賦》《王陽明》《天眼之魂》等,這些獨具匠心的藝術化思政金課,深刻地詮釋了家國情懷與時代擔當,讓大家在藝術的熏陶中感悟思政的真諦,讓紅色基因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堂上,傳來鏗鏘有力的誦讀聲。趙瑩瑩老師引導學生一同追尋紅軍足跡,感悟長征精神。通過一個個長征路上的動人故事,悄悄在學生心裡種下一顆顆紅色的種子﹔在陳瑞欣的思政課上,有一個同學們最期待的環節——“課前三分鐘”。在“課前三分鐘”教學實踐中,有的學生通過講述長征精神在貴州、偉大的貴州橋梁、“天眼”在貴州等身邊故事﹔有的學生講述了身邊的模范人物。陳瑞欣老師說,從2017年起,她每節課都安排“課前三分鐘”。通過用學生身邊的典型事例、榜樣來析事明理,讓抽象的理論變成看得見、摸得著、學得上的人和事。

入學啟航、成長明志、畢業擔當,學校通過以典禮育人體系為牽引,精心構建了全周期的儀式教育。從新生入校的歡迎儀式,到開學典禮的庄重啟幕,軍訓中的磨礪與成長,再到“開學第一課”的深入引導,以及“理論宣傳二人講”的浸潤心靈,“相約·問道——我與書記、校長面對面”的答疑解惑,直至畢業典禮的庄嚴告別,每一個節點都是學校用心設計的思政教育環節,同學們不僅感受到了學校的溫暖與關懷,更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了深刻的思政教育。這些經歷,如同春風化雨,滋潤著學生們的心田,讓思政的溫暖直達心靈深處,激勵著他們不斷前行,為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貢獻而不懈努力。(文/圖 思軒)

(責編:敖嘉鈺、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