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印江:“藥蔬輪作”提升土地綜合效益促農增收

近年來,貴州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在高海拔山區,通過“藥蔬輪作”模式,改良土壤、抑制霉菌,提高黃精產量和品質,提升土地綜合效益。
三月的山間,梯田層層疊疊,春意正在覺醒,雲霧繚繞之中,迎來豐收季節。眼下,正是黃精春收的時節,在印江自治縣刀壩鎮玉岩村4000余畝黃精基地裡,40余名群眾正忙著採收豐產的黃精,豐收的歡聲笑語在山間雲霧中回蕩。這一壯觀的採收場景,正是該縣實施“藥蔬輪作”模式,將黃精變為“黃金”,促進農民增收的真實寫照。
印江“藥蔬輪作”提升土地綜合效益促農增收。
今年78歲的玉岩村村民楊勝安便是其中的受益者,自2017年玉岩村開始種植黃精以來,他便與鄉親們一起利用農閑時節上山栽種、管理、採收黃精,每年都有一筆不錯的收入補貼家用。
印江自治縣刀壩鎮玉岩村村民楊勝安介紹,農忙時,他們就在家裡搞生產,農閑就在這岩上來做管護掙點錢,他們在這上面做了七八年,一年大概有兩三千元。
黃精,這種中藥材以其獨特的藥用價值和經濟效益,成了印江自治縣近年來重點發展的產業之一。玉龍山上種植的黃精品種為“貴多花1號”,這種黃精特別適合生長在高海拔、多雲霧的山區。從種植到採收,一般需要五年以上才能完成。在長期的種植過程中,土壤容易板結,部分黃精在土裡會產生霉菌,影響產量和品質。
印江“藥蔬輪作”提升土地綜合效益促農增收。
印江和自然公司負責人曾慶永說:“黃精種植五年以上到採收階段,有部分黃精在土裡會產生霉菌,我們通過藥蔬輪作,能改良土壤,抑制霉菌,同時還能以短養長,提升土地綜合效益。”
所謂“藥蔬輪作”,就是在黃精採收后的土裡種植辣椒等短期作物。蔬菜生長周期短,見效快,根系和落葉能夠改善土壤結構,減少病虫害,為黃精的生長創造更好的環境,這種循環種植的方式,既保証了黃精的品質和產量,又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種植戶收入。
印江和自然公司負責人曾慶永又說:“去年的黃精價是每公斤19塊錢左右,今年的黃精價下跌到17塊錢左右每公斤,雖然價格下跌了,但是我們的畝產量上升了,每畝的純利潤能夠達到三萬元左右。”
印江“藥蔬輪作”提升土地綜合效益促農增收。
印江自治縣中藥材種植歷史悠久,是貴州省中藥材種植大縣。近年來,當地政府高度重視中藥材產業發展,將中藥材列入全縣主導產業之一,出台《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民族醫藥發展條例》,規范和支持產業發展,組建了中藥材專班,累計投入財政資金2000多萬元。截至目前,該縣中藥材面積穩定在12萬畝,涉及17個鄉鎮(街道)55個村,主要種植黃精、博落回、五倍子、菊花、靈芝等,每年帶動2000多群眾務農增收。
印江自治縣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李明旺說:“近年來,印江縣中藥材產業按照以短養長、以中保長、長短兼顧的發展思路,2024年,全縣完成黃精產量2600噸。今年,印江縣圍繞“三抓”工作,計劃拿出500萬元資金提供種苗補助,新增黃精種植面積2000畝以上,完成產量3000噸以上。”(圖/文 田林、王東、楊文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