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洞天福地·花海畢節

畢節市七星關區:古茶香飄話振興

2025年03月13日14:55 |
小字號

一夜春雨,古茶吐翠。隨著茶園管護進入關鍵期,畢節市七星關區亮岩鎮太極村的茶農們穿梭於茶壟間為茶樹進行修枝、除草、鬆土、施肥,為即將到來的春茶採摘做好准備,確保春茶產量和質量全面提升。

“茶園是茶葉生產的第一車間,管護好茶園才能出好茶。”據太極村黨支部書記張磊介紹,太極村原叫水田壩,坐落在山谷之底,因轄區內岔河與茶葉河沿山繞行,如“S”型將村庄切割為二,從高空俯瞰,狀似一幅山水“太極圖”而得名。

太極古茶生態環境、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基地。

太極古茶生態環境、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基地。

太極村種茶歷史悠久,早在秦漢時期的平夷縣(今七星關區亮岩鎮一帶)就有制茶、飲茶的習慣,低緯度、高海拔、寡日照、多雲霧、無污染,為茶葉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目前,太極村一帶現存古茶樹3萬多畝,挂牌茶樹近7萬株,茶齡最高達一千多年,獲得“貴州古茶樹之鄉”稱號。

“太極古樹茶曾是清朝的貢茶,我們這裡孩子呱呱墜地,便開始喝茶了。”據今年70歲的何方平介紹,太極村有千年的歷史文化底蘊,孕育著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家裡來客人,“進門一杯茶,出門一杯茶”,人們用茶葉熏臘肉、點豆花、煮雞蛋、炒雞蛋,茶香四溢﹔用紅紙制作“五谷鹽茶”,寄語婚后豐衣足食﹔用茶葉緩解病症,幫助治療眼睛干澀、水土不服、腸胃不適等。從飲茶,到吃茶,再到用茶,古文化茶融入了當地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太極村村民在栽種新茶。

太極村村民在栽種新茶。

上世紀80-90年代,太極村因交通閉塞,古茶樹零散分布,產量低、效益低等問題,村民不願繼續投入管理,許多茶樹萎蔫,甚至出現了砍伐古茶樹、改種苞谷的情況,茶產業一度衰落。

為了更好保護古茶樹資源,讓老茶樹煥發新活力,太極村加快推動茶產業轉型升級,鼓勵茶企、合作社以入股、租賃、合作等多樣化發展方式,帶動古茶樹管護與開發,加大新品種繁育力度,擴大栽培面積,強化品牌培育,使古茶產量和產值年年攀升。

2015年以來,太極村啟動了古茶樹挂牌、認領、培訓指導等保護措施,大力推行“輪採”“晚採少摘”的發展方針,嚴禁掠奪性採摘古樹茶。2023年底,在七星關區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等機構推動下,七星關區發布古茶樹司法保護令,明令禁止在七星關區范圍內實施砍伐、移植、掘根等破壞古茶樹資源等行為,以司法屏障讓古茶樹長青。

茶園管護忙。

茶園管護忙。

“村裡號召種茶,我們都支持,從管護到採摘,技術人員手把手教,我們面對面學,每年收入都很可觀。”村民洪文秀家種了12畝茶樹,每年能帶來1萬多元的收入,在她看來,種茶是每家每戶的奔康事業,種好新茶樹、保護好古茶樹就是守護村民永續發展的“根”。

如何書寫好“茶+”文章,將“小葉子”打造成為“大產業”,近年來,七星關區推行“茶業+旅游業+文化體驗”的模式,依托古茶文化節、斗茶大賽、技能比拼等,推動農旅融合,形成了集種植、加工、銷售、茶旅等一體化茶葉產業發展格局,讓千年古茶續寫鄉村振興“新故事”。

太極村村民在喝茶。

太極村村民在喝茶。

“游客不僅可以觀光茶園、品鑒茶葉、體驗茶俗,還可以觀賞茶藝、購買茶產品。”張磊說,政府引導、政策扶持、多元化投入、民眾積極參與,茶旅融合的發展思路重塑了茶產業鏈條,讓太極村變得更美、更富、更強。

小小“綠葉”,既增添了綠色“顏值”,又提高了農業“產值”,還彰顯了富民“價值”,太極村以茶為筆,繪就了鄉村振興的綠色畫卷。目前,太極村茶葉種植總面積達5000畝,涉茶農戶575戶2480人,今年預計採收茶青2萬斤。

最是一年春好處,唯有春茶不可負。“下一步,太極村將持續推動茶產業持續高質量發展,做強茶品牌,強化茶科技,做優茶產業,使茶產業真正強村富民。”張磊信心滿滿地說。(圖/文 李金苗)

(責編:吳鋒、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