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

威寧自治縣金斗鎮:“姜”來好“豐”景

2025年03月06日17:35 |
小字號

東風吹綠草,布谷勸春耕。驚蟄時節,走進位於威寧自治縣金斗鎮杏子社區的小黃姜種植地,隻見層層梯田如天然棋盤鑲嵌於碧水青山之間,十余名務工群眾在田地裡往來穿梭,開溝、起壟、放種、施肥、覆土,一派火熱的春耕場景。田地間,翻耕機帶著隆隆的轟鳴聲,揚起陣陣塵土,一排排播種好的生姜地縱橫交錯,脈絡分明。

小黃姜種植地如棋盤般縱橫交錯。

小黃姜種植地如棋盤般縱橫交錯。

小黃姜又稱小種黃姜,切面金黃,辛辣味濃,纖維較細,可作烹調配料或制成醬菜、姜糖等,同時也可用於食品、飲料及化妝品香料中,市場需求量大,效益可觀。

開局:高原山地擺下“黃金棋盤”

“這片往年種玉米的80畝山坡地,今年我和返鄉創業的陳鬆合伙,從農戶手裡流轉過來試種小黃姜,希望能有個好收成。”一邊指揮大家播種,杏子社區黨支部書記陳華一邊給筆者說起了這片小黃姜種植地的由來。

從2009年起便在浙江工地年入10萬元的杏子社區群眾陳鬆,去年冬決定返鄉執起“農棋”。發展高效高產的山地農業,這個想法與陳華一拍即合,於是這對“創業搭檔”從雲南建水引進耐寒高產的“貴黃二號”小黃姜品種。

播種、施肥。

播種、施肥。

“流轉土地、購買種苗、准備肥料,再加上人工費用,試種的80畝地雖花了近40萬元成本,但按計劃畝產8000斤、市場價每斤3元計算,試種成功就能有近200萬元的收益。如果今年小黃姜種植效果好的話,明年就可以擴大規模,帶著全村的鄉親們一起干。”陳華言語中充滿了希望。

布局:農技上門提供“錦囊妙計”

“山坡地晝夜溫差大,晚上露氣重,覆土要留三分透氣空間,種距不能太密。”田地裡,鎮上派來的農技員手拿皮尺穿梭指導,查看著播種間距。試種小黃姜,一開始陳華心裡也不免有些忐忑,但有了服務上門的農技指導,便給他心裡增添了不少的底氣。

陳華(左)與農技人員在查看姜種。

陳華(左)與農技人員在查看姜種。

杏子社區光照時間長,土質疏鬆,山地土質肥沃,適宜發展小黃姜種植。有條不紊的種植離不開技術保障的支撐,據了解,在得知陳華、陳鬆計劃發展小黃姜種植產業的消息后,金斗鎮政府當即組織農技人員上門服務,選育品種、調配農機、選購農肥,一樁樁、一件件,為他們做足了准備。在遇到棘手的種植問題時,還積極聯系市、縣農技部門,取經求技,徹底解決了小黃姜種植過程中的技術難題。

金斗鎮黨委委員、副鎮長呂星介紹說:“在了解到像陳鬆這種返鄉創業的需求后,我們在創業投資、引進項目、農技服務等方面,都給予了全力支持。等到小黃姜採收季,我們也會在銷售方面幫助他聯系渠道。”

謀全局:新型山地農業“落地生金”

一壟生姜播種完畢,休息時,陳華站在坡上向筆者介紹起了杏子社區新增的產業,順著他手指的方向,遠處山下20余畝的橘子樹正迎春抽出新葉、近處半山腰上10余畝的櫻桃樹也正含苞待放,紅花、綠葉、黃土、目光所及之處,一派欣欣向榮的春日美景……

整齊擺放姜種。

整齊擺放姜種。

杏子社區的山地農業產業發展,僅僅是金斗鎮因地制宜、推動山地農業產業高效發展的一個縮影。如今的金斗鎮,構建了一幅立體的現代山地農業產業棋局,雪蓮果、工業辣椒、楊梅、冰粉果、花椒等優質特色農產品如一顆顆旗子般遍布其間、齊頭並進,成為帶領群眾增收致富、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的強大助力。

“鄉村振興如棋局,需要著眼長遠、深謀遠慮,每個產業都要落在山水稟賦的關鍵點上。過去是‘單子孤棋’,如今已全鎮‘聯勢成局’。小黃姜的金、楊梅的紫、櫻桃的紅、面條的白,正織就高原特色農業的錦繡棋盤。”呂星說道。(圖/文 彭凱、曹靜怡、趙偉)

(責編:敖嘉鈺、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