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多張琴:“領鮮”路上踐初心

在青雲市集入口不遠處的好一多“鮮奶家鮮定制”直營體驗店前,一位拖著行李箱的年輕女孩急切詢問店員:“還有折耳根酸奶嗎?”得到肯定答復后,她開心地拍照發朋友圈:“落地貴州第一站,終於嘗到了傳說中的‘黑暗料理之光’!”
這樣的場景,每天都在上演。而這份讓游客“慕名打卡”的底氣,源自一位企業家與人大代表的雙重堅守——她就是修文縣第十七屆人大代表、貴州好一多乳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琴。
“地基打不牢,樓再高也會倒”
好一多是一家專注於奶牛飼養、飼草種植加工、優質乳制品研發生產及銷售的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也是貴州首家被列入國家優質乳工程的乳企。然而,這些成績的取得並不容易。
上個世紀90年代,做了多年乳品代理商的張琴選擇自主創業。在超高溫滅菌奶佔據市場主流的年代,張琴毅然將目光鎖定保質期僅7天的巴氏鮮奶。“就像‘好一多’這個名字一樣,我希望企業能一心一意專注於人們的健康事業,堅持向消費者傳遞營養和健康的飲奶理念,努力倡導一種高品質的生活方式。”張琴說。
對於乳制品企業來說,優質的奶源是其穩固發展的根本。為此,2010年,好一多決定投資3億元自建萬頭牧場。“貴州山多地少,養牛成本高”“進口奶牛風險太大”,有同行甚至覺得這是“賠本買賣”。
好一多加工廠。
“沒有自己的奶源,貴州乳業永遠站不起來。”正是這份“執拗”,成就了好一多的突圍之路。從新西蘭引進荷斯坦奶牛,在修文縣打造全封閉智能化牧場……如今,好一多牧場不僅將日產30噸的鮮奶產能提高到了200噸,原奶品質遠超歐盟標准,徹底扭轉了貴州優質奶源短缺的市場劣勢,更帶動周邊2000余戶農戶種植青貯玉米,讓村民在家門口端上“生態飯碗”。
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講好舌尖上的貴州故事
凌晨3點,當城市還在沉睡時,好一多的冷鏈車已穿梭在黔中大地。從牧場到工廠2小時,殺菌灌裝4小時,清晨6點准時配送——這條“與時間賽跑”的供應鏈,讓好一多佔據了貴州鮮奶90%的高端市場份額,成為貴州市民每天最好的健康陪伴。
創新,是企業發展的源動力。2019年,由好一多率先研發的“折耳根+酸奶”組合意外爆紅,不僅連續霸榜多個熱搜,更在小紅書上收獲了超2萬條品鑒筆記。外地游客一邊被“魚腥草”沖擊皺眉,一邊又忍不住二次回購:“越喝越上頭!”
這款被網友戲稱“貴州特調”的產品,藏著張琴的品牌密碼。“快消品迭代迅速,企業負責人要有創新思維,善於洞察市場需求,並不遺余力開展產品創新。”為此,張琴帶領團隊堅持產品創新,將修文獼猴桃、青岩玫瑰、銅仁抹茶等“山野風味”融入乳品研發,推出更多樣化的產品線,讓消費者在享受美味的同時,也能體驗到貴州的地域特色和文化魅力,打造了一張獨屬貴州乳品的“金色名片”。
市民游客爭相打卡好一多。
為了滿足全國游客對貴陽的熱愛,好一多乳業不僅全力生產各款產品,還相繼在貴陽甲秀樓、荔星名店開設了官方體驗店,並首次進駐湖北武漢。
履職盡責:把綠色發展寫進建議案
“作為一名基層人大代表,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要把自己肩負的責任,轉化為履職能力和行動……”身為修文縣第十七屆人大代表,張琴總是很忙碌。一邊是民營企業的經營管理,一邊是人大代表的履職盡責,“哪一頭都不輕鬆,卻責無旁貸。”
在她的履職筆記上,“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鄉村振興”是履職關鍵詞。
張琴暢談乳業數智化發展未來。
果蔬、奶畜產業是修文縣鄉村振興的特色產業,怎麼樣實現“綠色發展”?張琴建議,應該主打“生態牌”,在修文縣果蔬、飼草種植中推廣使用生態糞肥,以形成一個綠色循環生態圈,讓修文縣的生態農產品真正“風行天下”。
生態肥料從哪裡來?張琴建議,修文縣有好一多、富之源這樣的規模化牧場和養豬場,完全可以對裡面的糞肥進行綜合利用,使之“變廢為寶”,構建全縣生態肥料的供應鏈。“以政府之手推動供需精准對接,同時加大科技支撐和跟蹤管理,‘生態夢’不僅切實,而且可行。”
近年來,修文縣的獼猴桃產業發展迅速,但隨之而來的銷售難題,讓很多果農很是困擾。“產品集中上市,出現滯銷現象在所難免。”為此,張琴進行了深入調研,通過“酸奶+獼猴桃”的強強聯手,為修文獼猴桃深加工找尋更多的“出路”。
“農業現代化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張琴表示,作為農業界別的人大代表,在農言農,“我希望能就修文縣農業現代化的發展,盡可能多地建言獻策,為鄉村振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努力。”(文/陶陶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人物名片】
張琴:修文縣第十七屆人大代表、貴州好一多乳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全國“巾幗建功”標兵、貴州省勞動模范、2015年十大新貴商、貴州省優秀女企業家、貴州省行業領軍民營企業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