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烏當:“非遺中國年” 傳承文脈點亮新生活

貴陽市烏當區,這座承載著深厚歷史底蘊與多元民族文化的地方,以其獨特的方式,將各種民族活動與傳統節日緊密相連,精心打造守護中華傳統文化的“非遺中國年”,傳承文脈點亮新生活,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貢獻著獨特的力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非物質文化遺產:絢麗的民族記憶
烏當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部鐫刻在歲月深處的史書,每一頁都書寫著民族的智慧與堅韌。從古老的傳統技藝到絢麗的民俗風情,從悠揚的民間音樂到靈動的民族舞蹈,這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類型豐富多樣,涵蓋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烏當花棍舞參加貴陽民族大巡游活動。烏當區人民政府網供圖
非遺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傳承千年,它們是烏當區歷史的見証者,記錄著各族人民在這片土地上的辛勤勞作與智慧創造。古法造紙、蠟染刺繡等技藝文化,不僅是一種生產方式的延續,更是民族工匠精神的體現。每一道工序,每一次打磨,都蘊含著先輩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技藝的執著追求。
這些文化遺產,是烏當區各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形成的精神財富,它們承載著民族的記憶、價值觀和信仰,成為烏當區民族精神的深厚根基。無論是在豐收的喜悅中,還是在面對困難的堅韌裡,這些文化都如同一條無形的紐帶,將各族人民緊緊地聯系在一起,給予他們力量和勇氣。
“非遺中國年”:精神文化的生動實踐
在烏當區,“非遺中國年”並非僅僅是一個時間概念,而是一場貫穿全年的中華傳統文化傳承盛宴。以春節、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為依托,結合“三月三”“六月六”等民族特色節日,烏當區將文化融入到每一個節日慶典中,讓各族群眾在歡慶節日的同時,深入了解和傳承文化脈絡。
春節,作為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在烏當區被賦予了更加豐富的內涵。貼春聯、舞龍舞獅、唱花燈等傳統習俗中,融入了本地的民族特色和習俗元素,如花棍舞等。精美的剪紙作品,不僅裝飾了家家戶戶的門窗,更展現了民間藝人的精湛技藝﹔熱鬧的舞龍舞獅表演,傳承著古老的民俗文化,寓意著吉祥如意、風調雨順。
下壩濱河小鎮周末特色集市。烏當區人民政府網供圖
這些活動,讓春節成為了地方文化展示的大舞台,也讓各民族精神文化在歡樂祥和的氛圍中得以傳承和弘揚,抒寫出生動的實踐。
多元主體參與:“非遺中國年”的強大推動力
烏當區“非遺中國年”的成功打造,離不開政府、社會和民眾的多元主體參與。政府在其中發揮了主導作用,通過制定政策、加大投入、組織活動等方式,為地方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政府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挖掘、傳承、保護,鼓勵企業投資文化項目,支持社會組織開展各種民族活動,形成了全社會共同參與的良好氛圍。
民眾是“非遺中國年”的直接參與者和受益者,他們對文化的熱愛和傳承意識,是“非遺中國年”能夠持續開展的重要動力。像陳廷超、陳光祥這樣的普通民眾,他們或是積極參與“非遺中國年”活動,或是用自己的方式記錄和傳承文化。陳廷超退休后,依然致力於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與文明家風的培育,他的祖宅成為了“家教家風傳承示范基地”﹔陳光祥則用手機記錄下烏當區的民族風情,讓更多的人了解到這裡豐富的民族文化。他們的行動,不僅體現了對家鄉文化的熱愛,更成為了民族精神傳承的鮮活力量。
貴陽路邊音樂會走進鄉村暨2025送文化下鄉活動。烏當區人民政府網供圖
文旅融合:“非遺中國年”的創新發展之路
烏當區積極探索文旅融合發展模式,將文化與鄉村旅游相結合,為“非遺中國年”注入了新的活力。偏坡鄉、羊昌鎮黃連村、新堡布依族鄉王崗村等民族村寨,憑借其獨特的自然風光和豐富的文化資源,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觀光旅游。
游客們在欣賞美麗的鄉村風光的同時,還可以親身參與到文化體驗活動中,如學習古法造紙、制作傳統手工藝品、品嘗民族特色美食等。這種文旅融合的發展模式,不僅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提高了農民的收入水平,更讓地方文化在旅游中得到了更廣泛地傳播和傳承,通過游客的親身體驗,傳播到了更廣闊的地方。
深情展望:民族團結永恆綻放
“非遺中國年”,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次深情展望,更是對未來文化發展的積極探索。烏當區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不斷創新文化傳承與發展的方式方法,各民族大團結、大融合不斷上升到新的台階。
偏坡布依族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基地。烏當區人民政府網供圖
深化文旅融合發展,打造更多具有烏當特色精品旅游路線,形成以點帶面,以面連片的示范旅游帶,提升烏當區民族文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加強與其他地區的文化交流與合作,借鑒先進經驗,推動烏當區民族文化走向更廣闊的舞台。在烏當區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這片土地上永恆綻放光彩。(烏當區民宗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