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一號文件!遵義:多維發力譜寫鄉村振興新篇章

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 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2月23日發布。這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第13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遵義市迅速響應,結合本地實際,以“嚴守糧食安全底線、深化產業提質增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為主線,錨定農業現代化目標,多措並舉推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推動政策落地見效。
特色農業發展基地。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
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持續增強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遵義市嚴格落實耕地保護硬措施,通過嚴格耕地佔補平衡管理、推進高標准農田建設等舉措,確保糧食播種面積穩定。 2025年,全市計劃實現糧油產量分別為237萬噸、25萬噸,同步加強肉菜蛋奶等農產品穩產保供,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通過科技賦能、政策兜底,確保“米袋子”“菜籃子”量足價穩。 “三農”工作的底線任務是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如何穩脫貧促增收,織密防返貧“保障網”仍是重中之重。
遵義市堅持“四個不摘”,強化就業和產業幫扶,健全聯農帶農機制,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確保脫貧人口人均純收入增速高於全省平均水平。
鄉村特色產業基地。
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著力壯大縣域富民產業”,著重發展鄉村特色產業、完善聯農帶農機制、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圍繞建設成渝地區綠色產品供應基地目標,遵義市聚焦“2+5+N”產業體系,推動農業全鏈條升級,在精深加工、品牌營銷等領域補短板,力爭年內新增綠色食品和名特優新農產品認証150個,培育市級以上龍頭企業15家,農產品加工轉化率突破70%。
同時,遵義市通過科技助力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推廣新品種、智能農機裝備,農作物綜合機械化率將提升至58%以上。將竹產業與林下經濟作為新增長點,計劃實現竹產業綜合產值140億元、林下經濟全產業鏈產值150億元,助力生態資源向“綠色財富”轉化。
圍繞鄉村軟、硬環境建設,中央1號文件以“著力推進鄉村建設”“著力健全鄉村治理體系”“著力健全要素保障和優化配置體制機制”提出要求,作出具體安排部署。
“四在農家·和美鄉村”。
根據中央一號文件相關要求和部署,遵義市統籌推進縣域經濟與基礎設施建設,城鎮供水、供氣管網向城郊鄉村延伸,“四好農村路”提檔升級,湄潭、鳳岡等5縣(市)爭創全省首批農村“客貨郵”融合發展試點,推動城鄉交通“血脈”更暢通。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逐步向鄉村覆蓋,電網、充電樁等設施加速布局,讓城鄉資源流動更高效。
同時,遵義市學習“千萬工程”經驗,分類推進“四在農家·和美鄉村”建設,今年計劃打造一類示范村(社區)100個以上,消除三類薄弱村150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同步發力,通過“兩清兩改兩治理”專項行動,推動村容村貌煥新﹔健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體系,推進移風易俗,構建和諧鄉村新風尚。
守護綠水青山“金招牌”。
生態治理方面,遵義市緊盯中央環保督察問題整改,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落實赤水河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加速“無廢城市”建設,打造“兩山”轉化樣板。年內計劃實施營造林40萬畝、治理石漠化10萬畝,森林覆蓋率穩定在62%以上,城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保持97%以上,推動綠色轉型見實效,守護綠水青山“金招牌”。
新征程上,遵義市將以中央一號文件為指引,以農業現代化為抓手,奮力繪就“產業興、鄉村美、農民富”的壯美畫卷,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能,為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遵義篇章貢獻“三農”力量。(文/石影 圖/遵義市委宣傳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