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民族團結一家親 傳統佳節“燃”激情

雨水剛過,金燦燦的油菜花就把春天的景色描繪在廣闊的大地上。
“過幾天就到‘走親節’了,大家好開心呀!”
“希望經常舉辦民族節慶活動,讓鄉村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正在准備“二月二”民族走親節活動的貞豐縣永豐街道納馬苗寨的各族群眾熱火朝天地忙碌著,整個寨子張燈結彩,裝點一新。
春天景色。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傳統節日為載體,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傳統節日各項活動中,以活動傳遞文化的魅力,增強文化自信,促進各族群眾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賡續紅色血脈、傳承紅色文化
春節期間,望謨縣邊饒鎮播東村熱鬧非凡,各族青年匯聚在當年紅軍長征時的宿營地,舉辦唱山歌、拍雞毛鍵、拔河、打陀螺等民族文化活動,吸引了周邊紫雲、鎮寧等縣的各族群眾踴躍參加。
紅色記憶。
播東村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紅色資源,組織互動性強、寓教於樂的民族文化活動,為各族群眾帶來沉浸式紅色體驗。追尋歷史足跡,賡續紅色血脈,傳承紅色文化。
各族群眾在節日的氛圍中,更加深刻地領悟紅色文化的內涵,潛移默化地接受革命傳統教育的熏陶,汲取強大精神力量,培塑家國情懷。
民俗浸潤鄉土,文化滋養鄉情
民族團結一家親,傳統佳節“燃”激情。
在冊亨縣者樓街道東風村,迎接新年的精彩文藝活動正在如火如荼進行。來自望謨縣、冊亨兩個縣的17支各民族群眾組成的文藝隊伍,把精心准備的《布依八音》《苗鄉情舞蹈》《相約瑤寨》等30余個節目輪流登台表演,自編自演的原生態民族文化把節日氣氛不斷推向高潮。
鄉村舞台。
“感謝黨的好政策,我們各族群眾現在的日子就像剛出甑的五色糯米飯一樣——蒸蒸日上,一天比一天還香甜。”東風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韋如車自豪地說。
傳統節日具有增強凝聚力、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各族群眾歡聚一堂、身著節日盛裝共慶佳節,以文化交融厚植民族團結情誼,不斷促進各民族群眾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傳承優秀文化,弘揚民族精神
“我好喜歡興義,自然風光雄奇秀麗、各族群眾熱情好客、民族文化多姿多彩、各式各樣的特色美食讓人終身難忘。”來自江蘇的張曉莉滔滔不絕地說。
坐落在興義老城區的大佛坊,是一個具有民族特色的仿古建筑群,這裡匯聚了黔、滇、桂、川等省區的傳統手工美食作坊,是展示西南地區民族風情的一扇窗戶。
春節前,雲南、廣西、貴州的12支文藝隊伍,在大佛坊舉行黔、滇、桂三省區“八音坐唱”大賽,呈現一場“聲音活化石”的非遺盛宴。
正月間,黔西南州8個縣(市)的文藝隊伍在萬峰林景區和大佛坊中心廣場,連續8天為各族群眾和游客表演融合多民族元素的精彩節目。布依族的《梳花》、苗族的《板凳舞》、彝族的《阿妹戚托》舞蹈等節目展現了不同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深受各族群眾好評。
傳統美食是民族智慧的結晶,記載著文化的傳承和民族的靈魂。
醬香羊肉粉、雞肉湯圓、刷把頭、牛肉粉、杠子面、五色花糯米飯、蛋炒飯……各種美食遍布大街小巷,香氣扑鼻,吸引游客流連忘返。
元宵節這天,各式花燈琳琅滿目,宛如璀璨的星辰。各族群眾走出家門,逛燈會、賞花燈、猜燈謎、打卡拍照,處處洋溢著濃郁的節日氣氛。
燈的魅力。
豐富多彩的活動,有效地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了民族精神,增強民族自豪感,各族群眾在團結祥和的節日氛圍中增強了文化認同,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煥發出新的活力,凝聚起強大精神力量。(文/圖 陳湘飚)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