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

玉屏簫笛何以吹響古今

2025年02月24日14:18 |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小字號

“嘗聞秦帝女,傳得鳳凰聲。”春秋時期,秦穆公之女弄玉與蕭史以簫為媒、乘龍鳳升天的典故,為簫笛文化注入了千年浪漫基因。而這份流淌著神韻的雅樂傳承,如今在黔東明珠玉屏煥發出新的光彩。

集竹之靈秀、匠之精魂、樂之雅意於一身的玉屏簫笛,與茅台酒、大方漆器共列“貴州三寶”。從隱約聽見的海外遺音,到令人驚嘆的國際金獎傳奇﹔從明清貢品中的御苑清賞,到當代“絲路”的文化使者——玉屏簫笛何以承載萬千氣象,何以綿延數百年而愈發熠熠生輝?

認可源於積澱,贊譽根於品質。“艷說玉屏有仙簫,鼻祖鹿翁去已遙。正是和聲鳴盛世,不須古調聽虞韶。”玉屏簫笛音韻清越、工藝精巧,不僅是民族樂器中的精品,也是侗、漢、苗、土家等多民族文化融合發展的結晶。玉屏簫笛的譽滿神州、蜚聲海外是多方面造就的。

玉屏簫笛制作技藝。玉屏縣委宣傳部供圖

玉屏簫笛制作技藝。玉屏縣委宣傳部供圖

歷史悠久。玉屏簫笛,也稱“平簫玉笛”,始制於明代萬歷年間,在明清時期,作為貢品、禮品、商品受到朝廷上下青睞,聲名遠播。1913年在英國倫敦國際工藝品展覽會上獲得銀獎,1915年在美國舊金山為紀念巴拿馬運河開通而設的太平洋博覽會上獲得金獎。新中國成立初期,玉屏以制簫笛為業的業主有數十家,其中最負盛名的是鄭氏簫笛。1957年,在北京召開的全國工藝美術藝人代表大會上,鄭輝蒸用玉屏簫吹奏《良宵》一曲,聲驚四座。進入新世紀,玉屏簫笛不斷發展,形成八簫十二笛一百多個花色品種,從一種民族樂器變成享譽海內外的文化資源和文化品牌。

技藝精湛。“本是尋常竹一根,巧雕百調走世界。”數百年來,普通的竹子經過手藝人的雕琢便能演奏出天籟之音,這無不凝結著一代代玉屏簫笛藝人的畢生心血,他們以刀為筆,以竹為紙,在簫笛制作上鐫刻夢想。玉屏簫笛制作工序繁多復雜,且均採用手工制作,從伐竹到制成,要經過取材、制坯、雕刻、成品4個工藝流程,簫制作有24道工序,調音笛有38道工序,每個步驟都需要精湛的工藝和極致的耐心。簫笛藝人不僅精通簫笛制作,具有高超的雕刻、書法技術,還都是演奏名手。

音樂劇《平簫玉笛》劇照。玉屏縣委宣傳部供圖

音樂劇《平簫玉笛》劇照。玉屏縣委宣傳部供圖

傳承不斷。“傳承不忘鄭芝山,發展不忘王金山,繪圖不忘姚永齋。”這是老一輩簫笛藝人對簫笛傳承和發展的記憶。20世紀40年代,玉屏曾涌現近40家以“鄭芝山”為代表的“山”字號簫笛作坊和經銷店,簫笛行業群山競秀。一代代藝人的匠心、技藝的堅守、家風的傳承形成了簫笛傳承譜系,留下了“玉屏記憶”,賦予了玉屏簫笛新的生命。鄭氏簫笛上落款均刻“不其山人”,源於祖訓,告誡子孫不忘鄭氏祖籍山東和不其山人傳藝之恩。玉屏簫笛世家第四代傳承人姚茂芳說:“我不知道,在這近百年時間中,人世間到底有多少支簫笛產品凝聚了我家四代人的多少心血,但我覺得,每當簫聲笛韻奏響時,那就是人世間最美的旋律。”在玉屏,中小學校都有簫笛地方教學教材,開設簫笛教學音樂課程、簫笛特色班,使人人都成為簫笛文化“傳承者”。

文化綻放光彩,傳承鍛造未來。在百年歷史長河中,玉屏制成了無數簫笛精品,也孕育了聲名遠揚的簫笛文化。

文化底蘊濃厚。古詩有雲:“仙到玉屏留古調,客從海外訪知音”,這便是對玉屏簫笛文化魅力的生動描述。玉屏簫笛選材考究,工藝精細,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雕刻之詩詞歌賦、名人佳句兼山水花草、飛龍舞鳳圖案,將形聲之美融為了一體。1878年,玉屏簫笛大師鄭汝秀撰有《和聲鳴盛》一書傳家,書中詳細闡述了簫笛制作技藝,還繪有“音律圖說”“呂律全圖”“五律全圖”等,讓簫笛制作更為專業。經過歷代的發展,玉屏簫笛文化在傳承創新中不斷煥發出巨大魅力。

文化情懷濃烈。歷代文人雅士多知韻識律摯愛簫笛,借以滌蕩胸懷、陶冶情操、明志舒懷、寄情托思。玉屏簫笛被賦予了美好的寓意,知音、朋友之間往往將它作為珍品互贈,而戀人、新婚夫婦之間,則將其作為愛情的信物和美好姻緣的象征。玉屏簫笛協會會長、簫笛制作技藝非物質文化代表性傳承人姚茂順說:“傳承人不僅是匠人,更應是文化的傳播者。”在簫笛文化傳播上,他們一直在努力,讓手中的簫笛不僅是一個樂器,還是一個文化產品。

游客在玉屏自治縣侗鄉民族風情園景區體驗簫笛制作。玉屏縣委宣傳部供圖

游客在玉屏自治縣侗鄉民族風情園景區體驗簫笛制作。玉屏縣委宣傳部供圖

文化氛圍濃郁。簫笛文化元素在玉屏隨處可見,早已成為簫笛之鄉的一種文化底蘊。玉屏有全國唯一的簫笛文化專題博物館——玉屏簫笛博物館,也有以鄭氏后代鄭金城收藏的380余支明清以來的簫笛為主的民間簫笛藝術收藏區。玉屏還組建千人簫笛演奏團隊,成立簫笛行業協會、簫笛學會、笛樂團、簫樂團,打造《平簫玉笛》音樂劇,出版《平簫玉笛慰鄉愁》《玉屏簫笛文史集萃》等文史書籍,舉辦簫笛演奏邀請賽、“簫笛·花韻”全國簫笛雅集和“侗聽音樂會”等系列文化活動。此外,在玉屏街頭巷尾經常可以聽到清悠的簫笛之聲,看到簫笛雕像、石刻、壁畫,還有以簫笛命名的街道、建筑、酒店、菜籽油、出租車公司等等,濃濃的簫笛文化氛圍扑面而來,讓人深深陶醉其中。

走出歷史,以初心守護。簫笛的榮光、文化的璀璨、金獎的輝煌,是玉屏簫笛鑄就的品牌和榮耀。在當下,我們需要深挖玉屏簫笛歷史文化,發揚簫笛傳統制作技藝,做好簫笛博物館館藏文物定級、簫笛博物館數字化工作,賦予簫笛文化新的時代內涵。強化簫笛文化宣傳推介,以內強品質、外強宣傳,不斷擴大簫笛知名度和美譽度,提升簫笛品牌形象。持續開展以簫笛演奏為主的“侗聽音樂會”及簫笛文化進鄉村、進社區、進機關、進企業、進軍營、進學校“六進”等活動,推動非遺傳承發展。

玉屏侗族自治縣印山民族小學的學生在吹奏非遺簫笛。玉屏縣委宣傳部供圖

玉屏侗族自治縣印山民族小學的學生在吹奏非遺簫笛。玉屏縣委宣傳部供圖

走進當下,以匠心傳承。榮耀是一時的,傳承不斷才能讓非遺持續綻放時代之光。要制定出台扶持政策、加強與高校合作,開展簫笛演奏、拔尖人才選拔工作,培養簫笛技藝人才,鼓勵和扶持簫笛技藝人才發展,促進簫笛技藝傳承。採取“公司+基地+農戶”的管理模式,擴大竹產業種植面積,增強原材料自給自足能力。加強簫笛研發生產基地建設,以需求為導向,研發新產品,開發簫笛音響、簫笛元素工藝品等創意產品,延長簫笛產業鏈條,提升產品附加值。

走向未來,以恆心開發。每項非遺都是留給后人的“活著的歷史”。要持續拓寬“非遺+”發展路徑,成立簫笛直播銷售公司,高效整合門店營銷、家庭作坊、專業人才、電商隊伍。強化市場導向,加大獎補政策兌現力度,培育新的增長動能。以品牌重塑為著力點,做大、做強、做優簫笛產業,推動玉屏簫笛產業化、國際化,讓玉屏簫笛煥發出更加璀璨的光彩,助力擦亮多彩貴州這一靚麗名片。(《貴州宣傳》)

(責編:吳鋒、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