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

探索農文旅融合發展新路徑

烏當區:萬畝蔬菜基地助力鄉村振興

2025年02月24日14:13 |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小字號

農業種植業一季度銷售收入有望突破5.321億元、同比增幅超8%,2025年烏當區農業領域迎來“開門紅”。這一成就的背后,離不開該區萬畝蔬菜基地的建設與發展。

近年來,烏當區憑借豐富的土地資源和優越的自然條件,將傳統種植業與現代化農業緊密結合,通過土地資源整合、產業結構優化和創新經營模式,既穩固了糧食安全根基,更推動了區域經濟向多元化、高質量發展轉型。

“萬畝蔬菜基地的建設,不僅為貴陽市民的“菜籃子”提供了堅實保障,還為當地農民開辟了穩定的增收渠道。”在烏當區各個鄉鎮,蔬菜種植已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通過土地流轉、大戶承包、合作社帶動等多種方式,烏當區成功地將傳統農業轉型升級為現代農業,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標。

水田鎮瓮蓬村:速生菜與林下經濟雙輪驅動

水田鎮瓮蓬村作為烏當區蔬菜種植的重要基地之一,以其400畝速生菜基地和600畝林下羊肚菌種植項目,成為了鄉村振興的典范。

在速生菜基地,種植大戶顧懷井正帶領幾名小工手腳麻利地採摘大白菜和菜薹。“今天一早就有客戶下了訂單,需要香菜、小白菜、紅油菜等1000多斤。”顧懷井表示,自2020年流轉100多畝土地以來,他和哥哥種植了香菜、芫荽、小白菜、豌豆尖等速生菜,並採用自動水肥一體澆灌系統,大大提高了種植效率和產量。“一畝地一年的產值可以達到兩萬斤,毛利約為一萬五千元。”

與此同時,瓮蓬村還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利用600畝山林種植羊肚菌。當前,密林深處300畝山林種上了羊肚菌,鋪上了深色地膜,另外300畝山林正在計劃種植過程中。

貴州禾務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水田鎮項目負責人雷世蛟介紹,2024年,公司通過招商引資來到瓮蓬村,已陸續投資230余萬元開展羊肚菌種植。“這批去年11月份種下的羊肚菌,預計今年4月份收成,畝產可達150至200斤,按一斤50元的價格計算,一畝地有近萬元的毛收入。”

林下經濟不僅為當地村民提供了務工機會,還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帶動了村民增收。村民夏金鳳高興地說:“我和我兒子都在這裡工作,每天能賺到100多元,年底估計還能拿到分紅,村裡發展越來越好,我們的腰包也越來越鼓。”

瓮蓬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楊榮鬆介紹,村裡的集體經濟發展主要依靠400畝速生菜種植基地和羊肚菌種植項目。速生菜種植基地除了100多畝土地流轉給顧懷井家兩兄弟外,其余都是由當地村民種植,整村一年可向貴陽市民的餐桌提供4000噸高品質蔬菜。羊肚菌種植項目的總投資為230.1萬元,前期投入由公司支出,銷售收入的4%歸農村合作社所有,6%歸入股村民所有,剩余部分由公司持有。

這種互幫互助、互利共贏的模式,不僅促進了瓮蓬村經濟發展和村民收入,還實現了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三重提升。楊榮鬆表示,羊肚菌採收后,村裡計劃輪種600畝天麻、黃精等中藥材,實現“一地多用”,為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羊昌鎮羊昌村:大棚蔬菜種植引領現代農業

羊昌鎮羊昌村的蔬菜基地同樣引人注目。清早,90后基地負責人徐雄正忙著給剛摘的芹菜捆繩打包。大棚內,萵筍、芹菜、香菜等郁郁蔥蔥,長勢喜人。

2023年,徐雄和他叔叔一家通過農村產權交易流轉了150畝土地,其中60畝用於建設大棚種植蔬菜。大棚的建設使蔬菜種植不受季節限制,實現了四季有菜賣的目標。

“我們會根據市場調研調整種植品種,近期種植的有芹菜、萵筍、菠菜、菜薹、豌豆尖等,平均每天出貨5噸左右。”徐雄表示,雖然2024年因經驗不足產值隻有130萬元左右,但吸取教訓后,改進了種植方式和選品,今年預計產值可達250萬元左右。徐雄認為,蔬菜種植業不僅能保障貴陽的“菜籃子”,還能吸引周邊景區游客體驗採摘樂趣,購買農產品,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新場鎮王壩村:“六化”玉米制種與香菜種植,打造高效農業

新場鎮王壩村是貴陽市“六化”玉米制種基地。該基地面積600畝,交通便利、水資源豐富、陽光充沛,為玉米制種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王壩村集體公司於2023年開始繁育玉米種業,2024年擴大到600畝。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經濟價值,2024年上半年玉米制種豐收后,下半年村公司與貴陽市菜籃子集團合作,種植芫荽600畝,並簽訂收購協議。這不僅解決了銷售難題,還提高了村集體和農民收入。

王壩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羅啟文表示,芫荽畝產達800斤左右,按當地市場批發價最低2.5元每斤計算,畝均收入達2000元,產值120萬元。此外,王壩村還有1300多畝蔬菜種植基地,主要以種植香細菜和聖女果為主,聖女果畝產8000斤左右,此外還有百畝草莓種植基地也為當地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除了發展好玉米制種及香菜種植基地外,王壩村還聚焦閑置資產盤活利用,盤活了臘肉廠、辣椒廠二家、社會化服務公司及冷庫等村集體閑置資產4處,並引進貴州華宇天晨生態農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到村投資發展林下菌菇類種植。

羅啟文表示,引進企業正式投產后年收益預計超3000萬元,不僅讓企業增添發展信心,同時也帶動當地群眾就業增收,為鄉村振興打下堅實基礎。2024年,村集體經濟“1+1”公司淨利潤為45萬余元,村集體和村公司合計收入純利潤突破百萬元。按公司章程提取部分作為安全基金、公益基金和發展基金后,剩余資金用於村集體、村干部和村民分紅。

王壩村草莓種植基地大棚裡,老板尹劍鋒一邊叮囑採摘工人注重品質,一邊幫忙搬運摘好的草莓。尹劍鋒表示,他以前有從事草莓種植業四五年的經驗,2024年和親戚一起到王壩村投資草莓種植基地,流轉了近100畝土地建起大棚種上了草莓。草莓採摘后還要進行分揀,選精品大果送到商超,批發價在20元左右一斤,年前賣到32元一斤,一年畝產4000斤左右,行情很不錯,后續還會擴大種植規模。

烏當區以萬畝蔬菜基地為起點,通過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科技賦能、產業融合“三駕馬車”,探索出一條農文旅協同發展的鄉村振興之路。未來,隨著“六化”種業、農文旅融合等模式的深化和推廣,烏當區有望成為山地特色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典范,為保障糧食安全、促進農民增收提供可持續的“烏當經驗”。(烏當區融媒體中心)

(責編:吳鋒、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