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順經開區:深化市場改革跑出“加速度” 滑子菇撬動現代農業新支點

2025年開年,安順經開區貴州聚福菌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菌棒生產車間內,機械轟鳴聲與傳送帶節奏交織。工人們戴著口罩在流水線旁穿梭,經過粉碎、混合、滅菌等工序的菌料,在自動化設備中“吐”出一根根標准化的菌棒——這樣的場景從元旦持續至今,成為這家國有農業企業“深化市場改革、快馬加鞭促生產”的生動注腳。
生產車間。
“年初一車間都沒熄燈!”聚福菌公司副總經理楊鬆霖指著實時生產數據屏介紹,公司一季度計劃完成200萬棒菌棒生產,春節期間三班倒趕工,截至2月底已完成120萬棒,較去年同期增長40%。
在菌菇培育區,剛完成接種的香菇菌棒層層疊放,溫濕度傳感器實時監測著菌絲生長,技術人員正根據數字化系統調整參數。這份緊迫感源自市場倒逼——作為貴州省食用菌產業龍頭,聚福菌近年來以市場為導向調整戰略,將年度總產量鎖定500萬棒,其中新引進的滑子菇品種佔據200萬棒產能。“市場端反饋滑子菇去年價格同比上漲30%,我們必須抓住窗口期。”楊鬆霖說。
菌棒生產。
走進滑子菇專用生產車間,工人正將試驗成功的菌棒裝入恆溫培養箱。這種原產東北的珍稀菌類,如今在黔中大地規模化生產,正是聚福菌市場化改革的縮影。“以前我們‘悶頭種香菇’,現在盯著市場動態調結構。”楊鬆霖算起經濟賬:滑子菇原料成本比傳統品種低15%,市場單價卻高出20%,且深加工需求旺盛。公司2024年啟動小規模試種后,迅速與長三角食品企業簽訂百萬棒訂單,促使今年將產能擴大五倍。為保障新品供應,企業同步升級生產線,引入菌棒自動化封裝設備,使單日產能突破3萬棒。
改革不止於生產端。聚福菌組建的市場調研專班已分赴廣州、成都等12個城市,實時追蹤食用菌消費趨勢﹔研發實驗室裡,技術人員正從滑子菇中提取多糖成分,計劃年內推出保健品試水高端市場﹔而在安順經開區管委會支持下,企業聯合周邊6個村寨建設“菌稻輪作”示范基地,既保障原料供應,又帶動農戶年均增收2.4萬元。“市場化改革不是單兵突進,需要全產業鏈協同。”楊鬆霖透露,公司正搭建大數據平台,未來將實現從菌種研發、種植到銷售的全流程數字化管控,目標三年內讓貴州食用菌溢價率提升15%。
菌菇。
車間電子屏上跳動的生產數據、實驗室裡等待檢測的滑子菇提取物、冷鏈車裡整裝待發的菌棒……在聚福菌公司,每個細節都折射出國有農業企業改革的“加速度”。當“以產定銷”轉向“以銷定產”,當實驗室與生產線、田間地頭與消費市場深度聯通,這場改革不僅讓企業駛入發展快車道,更為西部農業現代化提供了“經開樣本”。(圖/文 陳榮慶、衡亮)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