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平:以純粹的心講一個紅色故事

一個山西人,因為一段塵封已久的歷史隻身來到貴州,她不是“影視人”,卻投資數千萬拍攝了一部紅色電影。和電影劇情一樣,她創作這部電影三年的經歷,也是一個令人動容的故事。
制片人張淑平和演員牛犇在石矸困牛山紅軍英雄紀念碑拍攝現場。
張淑平,電影《浴血困牛山》總出品人、總制片人。因這部電影,她和貴州結下了深厚的緣份,近期她入選了2024“天下貴州人”年度影響力人物。
劇組人員。
電影《浴血困牛山》再現了紅軍長征先遣部隊在貴州石阡發生的一段真實歷史。90多年前,紅六軍團十八師五十二團800多人,為了保護軍團主力突圍,他們主動誘敵,將敵人牽制在石阡縣困牛山浴血奮戰。敵人久攻不下、急於求勝,遂裹挾當地老百姓當人肉盾牌步步逼近,危急時刻100多名紅軍戰士寧死不當俘虜、寧死不傷百姓,毅然選擇集體跳崖。
查看拍攝情況。
“英雄壯舉感天動地!再過不到10年,整整一個世紀就要過去,把英雄的故事拍成電影意義重大。”張淑平告訴記者,拍攝《浴血困牛山》的初衷就是希望以光影再現的方式,還原震撼人心的困牛山千古壯舉。
演出場景。
起點發生在4年前,張淑平無意中看到紅軍長征在貴州石阡困牛山時,紅軍戰士為了保護老百姓跳崖犧牲的報道。就像當年聽到狼牙山五壯士的英雄壯舉一樣,這個故事讓出生在部隊,長在軍人家庭的她心頭猛地一震,於是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專程趕往困牛山。
演出場景。
“‘爺爺在世時,每年農歷九月初九一定會帶我們到困牛山祭奠紅軍。爺爺總說,跳崖犧牲的紅軍,很多還是娃娃,也不知他們家在哪裡,我們就把他們當作親人,永遠不能忘記他們。’聽到當地老百姓的這些話我落淚了。”張淑平回憶,當時,困牛山群眾還向她說出了一個朴素的心願,希望將困牛山紅軍的故事拍成電影,讓這段記憶代代相傳。在困牛山的紀念碑下,從沒有影視經歷的張淑平說:“我來做!”
演出場景。
這不僅是一部電影,更是一段紅色記憶,主要人物、重要細節都要有充分的歷史依據,張淑平做了許多功課,翻閱了大量文獻資料,拜訪了多位軍史專家,並且請到權威的軍史作家、八一廠原廠長柳建偉創作劇本。在很多人看來,第一次涉足影視圈,第一次深入貴州,並且在九十多年前的戰場遺址上實景拍攝太過冒險。“我覺得做電影,特別是紅色題材的電影,要秉持一顆純粹的心。”張淑平說,把每個階段的事做到極致,因為這不單單是拍一部電影,而是對歷史的敬畏和對英雄的紀念。
演出場景。
用純粹的心做純粹的事,故事一開始就有了美好的邂逅。電影開拍前,張淑平一次次深入貴州的偏遠山村選景,她不僅被這裡的自然風光所吸引,還對這片土地有了全新的認識。“貴州的山有多深,村庄有多遠,路就有多長!”和以往相對落后的標簽不同,如今的貴州縣縣通高速,村村通水泥路,令張淑平印象深刻,也感到新時代來之不易。
拍攝期間,貴州多雨多霧的天氣,復雜的地理環境,給上千人的劇組和大規模的裝備進場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張淑平沒想到的是,不少群眾自告奮勇爭當志願者,不要一分報酬,熱心為劇組提供各項協助,甚至劇組工作人員到一些小餐館吃飯時,石遷老百姓也堅決不收錢。“沒有群眾發自內心的支持和助力,我們不可能順利地完成拍攝,創作出首部以困牛山戰斗為題材的電影。”張淑平饒有感觸地說。
劇組向英雄致敬。
歷經三年時間創作,這部由張淑平出品,柳建偉編劇,趙建平執導,牛犇、王俊東、寇振海、盧海華、陸怡璇、劉芳毓、趙中華等聯合主演的電影《浴血困牛山》於2024年12月開始點映。
演員盧海華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他在演田海青團長犧牲的場景時,離英雄的墳墓隻有不到100米的距離,一直到演完都渾身顫抖,腦海中反復出現一句台詞“隻要有人記得,我們就永遠活著”。
眼下,張淑平帶著團隊奔波於全國大中城市,以及軍隊、高校開展巡演。她說,預計再過2個月,這部電影將在全國公映。(動靜新聞 記者陳思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