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交通職業大學:“價值引領、團隊共生”模式鍛造硬核師資隊伍

貴州交通職業大學教師團隊參與研發的北斗衛星基准索定位技術,正在世界級工程花江峽谷大橋上精准定位每一根鋼索——這是該校“價值引領、團隊共生”教師發展模式結出的硬核成果。
該成果並非個案。作為貴州省交通領域人才培養的核心基地,近3年來,貴州交通職業大學教師團隊年均參與企業技術攻關超200項,科研成果轉化率達65%,帶動學生技能競賽排名躍居全國前30,相繼斬獲6項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畢業生就業率超97%……
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學團隊-喀斯特山區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專業群教師團隊。
一所地處西部的職業院校,何以取得這樣的教育成果?答案藏在“價值引領、團隊共生”的教師發展邏輯中。近年來,該校以“價值引領、團隊共生”為核心,構建了獨具特色的教師發展共同體模式,鍛造出眾多既能教書又會造橋的“雙師型”隊伍,為職業院校師資隊伍建設提供了可復制的“貴州方案”。
從“單兵作戰”到“協同共進”
強教必先強師,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是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力量。面對當下職業教育“教師下不去、技術跟不上、課堂離產業遠”的普遍困境,貴州交通職業大學聚焦新時代“四有”標准,堅持團隊引領,多元協作,通過政校企聯動,打造教師發展共同體,為職業教育教師隊伍建設提供了新思路。
“以前多為單兵作戰,現在有了團隊的支撐,教學科研更有底氣。”說起學校推行的“四級”教師團隊培育體系,學校的青年教師們紛紛點贊。該校構建的“系-校-省-國”四級教師團隊培育體系,縱向分階制訂“學校-專業-團隊-個人”四級發展規劃,橫向專兼結合、跨界融合組建教師團隊,形成了多維度、全方位、立體式團隊結構。
團隊教師開展姬昌橋加固改造技術服務。
“我們著眼於‘老中青、高中低’搭配互助,聚焦師德師風、教學能力、專業能力、數字素養等提升,以互促、交叉方式,聚力解決行業技術問題、推動行業轉型升級。”貴州交通職業大學相關負責人介紹,學校通過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互助互促,協同助力學生成長成才。目前,該校已形成以5個國家級團隊為示范、15個省級團隊為支撐、32個校級團隊為主體、48個系級團隊為基礎的團隊培育體系。各級團隊協同發展,通過引領標准制定、教學資源建設、模塊化教學、企業實踐鍛煉、教師技能比賽等,促進教育、科技、人才三維共進,實現了教學研究的“百花齊放”。
為激發教師團隊活力,學校還完善教師團隊和教師評價標准,實現個人、團隊評價一體化。學校分類制定教師團隊建設標准,完善教師教學團隊建設指南、輔導員工作室建設指南等,構建多角度、多維度、可量化的“目標-過程-結果-成效”一體化評價體系。“我們不僅關注教師個人的發展,更注重團隊整體的進步。”該校負責人表示,通過構建個人與團隊一體化評價體系,實現了個體與團隊發展同步同向,有效激發了教師團隊的凝聚力和創造力。
從“單一培養”到“多元共育”
“企業導師手把手教,學校老師面對面講,這樣的學習方式太棒了!”每每在學校開展的“工地課堂”中,總會聽到學生這樣的反饋。為了讓專業教育教學更接地氣,學校不僅把課堂搬到項目施工現場,還與多家企業達成共建,讓學生獲得校企雙方的聯合培養,實現從校園到企業的無縫銜接。
而這,正是貴州交通職大通過多方協同,搭建多元培育平台,探索產教融合新路徑的縮影。為破解職業教育與產業需求脫節難題,該校聚焦產業需求,依托聯合體、共同體,政校企協同聯動,通過共建團隊、共育雙師、共研項目、共建資源等方式,搭建了博士工作室、企業工作室、“雙師型”教師培育基地等多元培育平台,實現協同發展、合作共贏。
貴州交通職業大學舉行導師結對儀式,青藍相繼傳薪火。
同時,學校與龍頭企業、領軍企業共建教學創新團隊、課程教學團隊,緊跟崗位技能需求,共商專業建設方案、人才培養方案,共研課程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目前,已建設國家職教專業資源庫1個、在線精品課程6門。此外,學校柔性引進銀齡名師,建立夕霞學院(老年大學),實施教師成長青銀工程,充分發揮資深教師的“傳幫帶”作用﹔進一步加大與地方政府、科研機構及行業企業的深度合作,建立了例如貴州省增材制造技術生產性產教融合基地、橋旅融合綜合實踐實訓基地、汽車檢測站生產性實訓基地等企業工作室(站)、教師企業實踐流動站、產教融合基地36個﹔探索“1+N”(1個團隊+N個企業案例)模式,將企業真實案例轉化為教學資源,建成國家級“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7個,讓學生不僅掌握了扎實的理論知識,還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真正實現了“學以致用”。
為全面提升學校的科研創新能力,該校還引進行業專家,領銜建立博士工作室4個,研究行業發展方向與痛點難點。跨專業組建專兼結合科技創新團隊,靈活聘用形式,“一人一策”引進企業大師,校企共建省級研發中心3個、工程中心3個、研究院5個。 “博士工作室的建立,為我們提供了與行業專家面對面交流的機會,也讓我們能夠參與到行業前沿技術的研究中。”該校的青年教師紛紛表示。
數字賦能:促進教師職業生涯高質量發展
“學校完善的激勵機制為教師的教學和科研工作提供有力保障,讓我們更有動力投入教學和科研工作。”說起工作中的“獲得感”,貴州交職大的教師如數家珍。近年來,學校不斷建立健全“團隊考核+分類發展”考核機制,通過全局性謀劃、系統性布局、整體性推進,全面激發團隊活力和教師潛能,促進教師成長。
學校對各類型教師團隊實行智能化、數字化、過程化管理。
有了完善的激勵機制作為保障,還要讓這些內容能夠真正落地生效,受惠全校師生。借助貴州大數據產業發展“東風”,學校通過數字技術賦能教學、分層分類培養教師、企業實踐鍛煉提升實戰能力、健全管理機制激發團隊活力,全面探索出了一條提升教師數字素養的新路徑。
“我們通過數字化管理手段,實現了對教師團隊的智能化、數字化、過程化管理,有效激發了團隊的活力和創造力。”學校相關負責人表示。為提升教師數字素養,學校不僅建設了大數據分析與決策平台、虛擬圖書館、智慧教室、數字化學習平台等一系列數字基礎設施,還開發了基於“教、研、訓、管、評”多維度數據採集的師資發展服務信息系統,建立起教師成長檔案與報告,根據教師認知水平、專業能力分層分類制定個性化的成長方案,實行一人一策、精准培養。同時,學校還定期組織教師參加數字技術培訓,邀請行業專家進行指導,幫助教師掌握最新的數字工具和教學方法。
硬核成果:為職業教育提供“貴州方案”
“通過組團隊、定規劃,搭平台、建機制,強管理、抓服務,我們的教師團隊實現了‘人人進團隊,人人有平台’的局面,幫助教師實現個人發展,同時也為學校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學校相關負責人表示。
在教師發展共同體培育模式的助力下,近年來,學校有68名教師獲全國優秀教師、青年科技英才及省級教學名師,教學能力、專業技能大賽獲獎145項,主持參與國家教學標准20個,獲國家、省級教學成果獎10項,規劃教材26本。其中,汽車運用與維修技術教學團隊和土木工程檢測技術教學團隊分別榮獲國家級職業教育教學創新團隊,“喀斯特山區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專業群教師團隊”入選第二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學團隊。
學校還先后接待四川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等26所省內外職業院校來函來訪開展師資隊伍建設、教師團隊發展等方面經驗學習,近5年,累計開展省級及以上師資培訓3340人次、社區教育和終身學習服務18937人次,為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可復制的“貴州方案”,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文/圖 貴州交通職業大學)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