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人民醫院實施緊急宮頸環扎術助孕婦順利分娩

2月19日,筆者從貴州省人民醫院獲悉,該院產科近日成功為一名患有“宮頸機能不全伴未足月胎膜早破、體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雙胎妊娠”的孕婦實施了緊急宮頸環扎術,術后進行持續動態監測,孕婦順利分娩。此次治療為省內首例“宮頸機能不全、未足月胎膜早破、雙胎妊娠病例緊急宮頸環扎術”。
孕婦楊女士(化名)因“停經20周6天,雙胎妊娠,發現宮頸管擴張1天”緊急就醫,外院B超顯示宮頸管開放,考慮“流產風險大”。轉至貴州省人民醫院急診時,宮口開大3cm,宮頸外口可觸及范圍約3cm×2cm的羊膜囊凸向陰道內。產科立即為該孕婦進行經陰道緊急宮頸環扎術,然而術中發現凸出的羊膜囊張力大,無法還納,若強行手術,胎膜早破的風險極高。
據了解,楊女士曾接受過霍奇金淋巴瘤化療術,在省外進行了第三代試管嬰兒治療,本次妊娠為第一胎,而且是第二次胚胎移植術后,極為不易。若保守治療效果不佳,宮縮持續加強,將面臨流產風險,且隨著時間延長,風險明顯增加。產科主任曾曉玲帶領全科反復討論,創新性提出先行羊膜腔內減壓,然后行第二次環扎術,為孕婦積極抑制宮縮,從而爭取手術機會。
盡管治療方案已確定,但在手術前一天楊女士突發胎膜早破,繼續保胎或環扎將面臨生殖道細菌逆行導致宮腔感染、敗血症、甚至感染性休克等風險,胎兒可能保不住,且嚴重危害母體健康。在排除感染風險后,產科副主任醫師楊曉武決定在加強預防感染、抑制宮縮的前提下為其實施宮頸內口環扎術。
在院保胎3天后,楊女士僅少許陰道排液,再次推入手術室接受手術。在手術團隊的密切配合下,產科團隊再次為其進行緊急宮頸環扎。術后無明顯陰道流血、流液,繼續加強抗感染、嚴密監測感染指標,全部指標正常后楊女士順利出院。
出院后,產科每3-7天對楊女士進行動態監測感染指標,每2周復查超聲了解胎兒、羊水等情況。孕期36周時,楊女士重新入院,經剖宮產術順利分娩一對龍鳳胎,出生體重分別為5.5斤、4.6斤,新生兒情況良好。
曾曉玲介紹,胎膜早破通常是宮頸環扎術的禁忌証,破膜后感染風險顯著增加,且環扎可能加重感染擴散。此次病例中,楊女士孕21周宮頸機能不全、發生未足月胎膜早破,但夫妻保胎意願極其強烈,最后在排除感染征象前提下順利環扎並成功保胎。其情況屬於高風險個體化治療,特別強調動態監測感染指標及胎兒狀況,需明確告知此類方案的“超指南”性質及潛在風險。最終胎兒順利誕生的生命奇跡,依靠的是嚴密的感染控制、精准的手術時機及術后動態精細化管理,手術的成功體現了醫學的復雜性與個體化治療的突破,但需謹慎推廣,嚴格遵循“獲益大於風險”原則。(貴州省人民醫院)
健康科普
宮頸機能不全(Cervical incompetence,CIC)又稱宮頸內口閉鎖不全、宮頸口鬆弛症,是指妊娠期在無宮縮的情況下,宮頸由於解剖或功能缺陷過早擴張、變短或軟化,無法維持妊娠,最終導致流產或早產。CIC的發病率約0.1%—2%,8%妊娠中期流產及早產與之相關,雙胎妊娠合並CIC的發生率是單胎的6倍。CIC一般出現在妊娠18—25周,孕婦出現復發性中晚期流產,造成不良妊娠結局。宮頸內口環扎術可有效延長孕周,提高胎兒存活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