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創新形式弘揚長征精神——
科技賦能紅色文化傳承(深閱讀·文化和科技融合)

全息影像亮起,長征中的“無名英雄”與參觀者“同行”﹔機械帷幕矩陣展開,參觀者重回遵義會議現場見証偉大轉折﹔模擬寒流與機械傳動裝置配合,讓“爬雪山、過草地”有了實感……在貴州長征文化數字藝術館,記者探訪了弘揚長征精神的新探索。
靜態展陳動起來
在貴州省貴陽市南明區龍洞堡國際機場旁,一座紅色建筑宛如飄帶,於天地間蜿蜒舒展。這是以長征為主題的全域行浸式數字科技體驗館——貴州長征文化數字藝術館,也被形象地稱作“紅飄帶”。
步入“紅飄帶”,序廳名為“無名英雄”。全息影像亮起,一個個紅軍戰士的身影浮現眼前,游客仿佛穿越時空,傾聽他們的故事。
“無數紅軍將士用鮮血和生命鑄就了勝利,他們大部分人都沒留下名字,但每一位英雄都應該被記住,要有人講出他們的故事。”貴州省文化旅游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劉亞西告訴記者,這也是設計展陳的初衷。
長征時,紅軍為貴州留下了寶貴的紅色文化資源。“隨著人們對文化體驗的需求日益多元,傳統紅色文化展示形式如何與時俱進成為一個重要課題。”“紅飄帶”總設計、總導演王志鷗介紹,“我們希望通過科技賦能,打破時空界限,以沉浸式體驗讓長征精神‘活’起來,激發游客尤其是青少年的情感共鳴,讓歷史可感、可觸、可參與。”
這種沉浸式體驗有何不同?不同於傳統紅色教育基地通過文物、展板等靜態展陳紅色歷史,“紅飄帶”依托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全息投影以及空間定位和動作捕捉等技術,將長征歷史轉化為一個個動態場景。王志鷗介紹,游客不再是“置身事外”的信息接收者,而是從進入場館開始,就隨演員們在虛擬空間中“參與”長征。
伴隨戰士們的身影,“長征路”徐徐展開,蘊含科技與巧思的場景調動著感官,令參觀者沉浸其中。
歷史事件有了參與感
眼前雪山高聳,耳畔寒風呼嘯﹔雪山上,是艱難前行的“紅軍戰士”。參觀者踏上棧道,每一步都能感受到鞋底與地面摩擦的阻力,模擬的寒冷氣流讓人仿佛置身於真實的雪山。
“為了提升互動深度,我們在技術上做了許多嘗試。”劉亞西介紹,當進入“砥礪征途”廳,游客能在第一時間感受到低溫、強風、雪花與聲光電共同搭配的特效,讓人身臨其境進入寒風呼嘯、大雪紛飛、步履維艱的雪山場景中。“通過技術手段還原當時的環境,讓游客真實感受到紅軍戰士所面對的艱苦環境,進而對紅軍行軍過程中的挑戰有更直觀的感受。”劉亞西說。
如何讓技術更好賦能?創作團隊也碰到過技術“喧賓奪主”的問題。“比如在‘血火洗禮’廳,我們曾通過場景式多維影像聲場還原戰場場景,但由於技術效果太過炫目導致游客注意力分散。”劉亞西和團隊經過思考,決定簡化體驗形式、設定演員帶領游客進入場景當中,強化歷史語境引導。劉亞西認為,在合適的時機發揮適度的效果,技術才能與演出內容相得益彰。
如何巧妙運用空間設計展開“長征路”?“紅飄帶”按照長征歷史脈絡,結合場館建筑結構劃分了不同的主題區域,通過人工智能虛擬交互、全息影像、全維度機械運動、虛擬現實技術、三維聲場等科技手段,高度還原長征中的重要歷史事件。令許多觀眾印象深刻的“遵義會議”展項中,場館就利用機械帷幕矩陣,巧妙地構建出會議現場的空間布局。當觀眾走進這個區域,四周的帷幕緩緩拉開,仿佛穿越時空,回到那個關鍵的歷史時刻。
“在內容編排上,我們結合歷史資料和情景演繹,希望讓參會人物在會議現場‘重現’,燈光聚焦在關鍵人物和討論的內容上。”劉亞西介紹。然而,在人物建模過程中,兼顧真實性與藝術性成了難題。團隊聯合高校專家收集分析了大量史料,並運用人工智能圖像修復技術,對人物的面部特征、服飾細節等進行反復校准,最終實現高精度還原,讓歷史人物栩栩如生地展現在觀眾眼前。
確保文化內核不偏離
“科技與文化的融合,是文化傳承發展的必然趨勢。”貴州省文化旅游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柳啟陽認為,科技為文化傳播提供了新的載體和途徑,能夠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讓文化以更豐富的形式呈現。但在這個過程中,要始終堅守文化內核,平衡好“技術炫酷感”與“文化嚴肅性”之間的關系。
因此,創作團隊建立了嚴格的內容審核機制,邀請黨史專家、文化學者對選取的元素和展示內容進行把關。
湘江戰役的浴血奮戰、遵義會議的偉大轉折、爬雪山過草地的萬般艱險……一條條生動鮮活的故事線被精心構建出來。“故事線並非簡單的歷史復述,而是深度挖掘長征途中那些扣人心弦的真實故事,從紅軍戰士們的英勇無畏,到軍民魚水情深的溫暖瞬間,這些都細膩地編織其中。”柳啟陽介紹。
科技手段有效拉近了年輕游客與紅色歷史的距離。“‘紅飄帶’游客以年輕人及學生為主,僅2024年就接待學生超20萬人次,佔到當年觀演游客總人數的30%。”柳啟陽介紹。
自2023年10月運營以來,“紅飄帶”接待省內外游客超120萬人次、觀演游客超90萬人次,收獲不少好評,彰顯出科技與文化融合的吸引力。“‘紅飄帶’注重參與感與情感連接,為紅色旅游注入活力,有效推動了紅色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柳啟陽說。
原刊於《人民日報》(2025年02月18日 第 04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