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遵義
我在冬季來到遵義市桐梓縣。九壩鎮的山堡村,700多戶村民共有500多家民宿,此時全村正在利用“旅閑”季節,大舉修繕道路、改造水電,因為,他們每年隻有秋末冬初和冬末春初這短短的幾個月時間用來修繕整理和升級改造,否則,1月中旬學生們就放寒假了,就有客人會帶著孫輩們來到相熟的民宿“走親訪友”,甚至住在這裡過春節,到那時,“旅閑”便又變成“旅忙”了。民宿主人介紹,去年夏天最忙的時候,來了9萬多客人。
我問民宿主人:“村裡從什麼時候開始干的旅游?”
“2006年,我是第一家,當時村裡窮,再有就是,人們還膽小,所以,冒險的事得黨員干部帶頭。”民宿主人說,“當時,我父親不贊成,因為賠錢事小,失敗丟臉事大。”
我又問:“那麼為什麼要冒險?”
“想要全新的生活。”他說。
民宿主人新建的是公寓式的四層樓,能住將近100戶避暑客人。新樓后邊是貴州特有的渾圓山丘,一層層直接天際。那日午餐,我在九壩鎮品嘗了著名的“方竹筍”,它是地方名產,因為產量太少,也因為不具備長期貯藏運輸的條件,離開本地就品嘗不到了。
我想到90年前。1935年1月7日,農歷臘月初三,小寒節氣的第二天。就是在這樣的一個寒冷冬日的清晨,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佔領了遵義城,當時紅軍的情緒應該是復雜的,剛丟失了江西和福建的中央蘇區,在湘江戰役蒙受重大損失,此刻,他們最需要的是推舉出一個強有力的領導班子,找到中國革命可行的方向……
我坐在九壩鎮的游客服務中心,眼睛望著“村晚報名處”,心中既歡喜,又擔憂。喜的是,開展旅游19年來,百姓生活富裕了,從當年的滿鎮跑光棍兒,到如今需要專門成立戀愛調解機構,以服務外地人與本鎮人結親的潮流。擔憂的是,幾萬人參加的“村晚”,從春末至深秋,每晚都會舉辦,怎樣才能安排得周全啊。我提出這些疑問,鎮干部答道:“主要就是三大塊,安全、食宿和晚會。19年辦下來,已經千錘百煉了,客人與村鎮相互配合,都還好。”
我又問:“想要全新的生活,現在實現了嗎?”鎮干部說:“與19年前比,當然是實現了,但是,為了能把好日子過得久遠,我們正在想辦法升級換代。”“升級換代什麼?”“主要升級細節,大方向確定之后,細節決定成敗。”
細節決定成敗,這話說得好啊!我由此聯想到中央紅軍第一次佔領遵義城的時候,那些紅軍戰士必須面對的“細節”。
從紅軍官兵的回憶錄看,當年紅軍戰士抵達遵義城后,上級給每位戰士分發了幾塊銀元。此刻,他們面臨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吃飽肚子。然后呢?紅軍戰士需要治療傷病。最緊要的處理方法便是用燒酒反復清洗傷口,殺毒消炎,於是,遵義城著名的用小曲“百草單”和大曲“產香單”釀制的燒酒便成為救死扶傷的必需品,然后在傷口上敷藥,應該也是“白藥”或“七厘散”之類的傳統驗方成藥。
除此之外,紅軍戰士還要買些材料打草鞋,要添置一點御寒的衣物,於是遵義城中的布料和黃麻被採購一空。他們還需要理發,需要釘馬掌,修理馬鞍、鞋靴、手表和槍械……從史料中看到,中央紅軍第一次佔領遵義城總共13天,在這裡不僅成功召開了“遵義會議”,還讓紅軍戰士進行了必要的休整,補充了必不可少的物資,這些重大決策和日常細節,為日后的“四渡赤水”和“婁山關戰役”做好了准備,也為“全新的生活”做出了准備。
其實,不論什麼人,下定“想要全新的生活”這個決心一點也不容易。90年前的中國工農紅軍是出於解救勞苦大眾的理想。到了今天,人們仍然“想要全新的生活”,蓋因對生活內容和品質的要求更多了更高了。在遵義短行數日,我感受甚深,這是一座歷史與現實緊密交織的城市,必須進行全面的考察,缺少哪一部分都無法完整描述這座著名的城市。
原刊於《人民日報》(2025年01月20日 第 20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