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

思南:花甜粑裡“印”出的幸福年味

2025年01月17日17:20 |
小字號

從古至今,“年味”就是喜慶、求福、團圓。隨著2025年乙巳蛇年的腳步日益臨近,思南非遺美食花甜粑也開啟了“新春模式”,別具匠心的思南花甜粑匠人把“蛇”元素與花甜粑制作進行了巧妙融合,讓大家在品嘗傳統味道的同時,得到美好新春祝願。

花田粑成品1(孫磊 攝).JPG

花田粑成品。孫磊攝

一大早,在思南縣思唐街道城北社區黔美花甜粑作坊,貴州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思南花甜粑傳承人李文儀和妻子文平宗便開始忙活起來,夫妻倆分工協作,忙得不亦樂乎。妻子文平宗告訴筆者,每年進入農歷臘月,就是花甜粑制作銷售的旺季,也是他們最忙碌的時候。

“今年臘月初就開始忙了,都是從凌晨兩點要做到當天下午五六點,幾乎每天下來有十七八個小時。”文平宗說。

花田粑成品2(孫磊 攝).JPG

花田粑成品。孫磊攝

花甜粑主要原料為糯米、粳米和用胭脂蘿卜提取的植物染料,從制作工藝上看只是簡單的磨面、揉面、塑形等過程,用到的工具也只是木條、尺子等簡單的工具,但其背后卻有著很深的門道。

“三分之二的糯米加三分之一的粳米,浸泡以后舂成米面,然后打漿揉成面團,再揉搓成面皮以后上色、壓花再揉搓成形,然后蒸制、冷卻、攤晾成形,一共要十多個步驟才能夠做出花甜粑成品。”文平宗介紹,花甜粑制作好后不能馬上食用,得等其完全冷卻,才可享用,整個過程需要40多個小時。

花田粑成品4(孫磊 攝).JPG

花田粑成品。孫磊攝

花甜粑的制作,在思南縣流傳已久,據傳源於明朝田氏家族,是思南民間的一種吉祥食品。李文儀從9歲開始,就跟著家中長輩學習做花甜粑,已經做了40個年頭,是思南縣唯一一個可以在花甜粑裡自由創作字體的手藝人,通過不斷地傳承創新,李文儀研發出了很多新的文字、花草、動物圖案,做字的技巧更是一絕。

“我們每年都會根據農歷的生肖來做一些創意,比如馬上就是蛇年了,按‘甲子’來說它是‘乙巳’年,這個圖案就用這個‘巳’的變形,變成了四條小蛇。”李文儀介紹。

花田粑成品5(孫磊 攝).JPG

花田粑成品。孫磊攝

作為獨具地域特色的年貨,今年李文儀精心設計的“蛇”元素花甜粑,剛推出就訂單不斷,大多都是在外地工作不方便回來的思南人提前預定的年貨,制作精妙、透著節日喜氣的花甜粑,讓每一個游子,無論身在何處,都能在年貨中感受到家鄉的年味和祝福。

“今年這個蛇元素的圖案是有巧思的,特別是蛇頭設計是很明顯是一個‘如意’的造型,每一條小蛇都象征‘巳巳(事事)如意’,四條小蛇還共同構成了一個‘中國結’。”李文儀說,“蛇”元素花甜粑內裡暗藏玄機,寓意美好,希望前來購買的顧客能“討個好彩頭”。

正在制作花田粑(孫磊 攝).JPG

正在制作花田粑。孫磊攝

思南制作花甜粑講究的是“花花做裡不做外”,就是在粑粑內做花。所以花甜粑看似外形平淡無奇,但隻要橫向依次切片,每一片都有一模一樣的吉祥字樣或圖案,體現了一種內斂、不張揚的生活態度和始終如一對幸福美好生活的執著追求,蘊含著豐富的儒家文化內涵,濃厚的圖騰意識、強烈的祈福意願和特有的倫理觀念。

花甜粑糯軟香甜、口感純綿,吃法多樣,蒸、煮、烤、炸都可以,但最通常的吃法還是用甜米酒、糖和花甜粑同煮食用,是思南人年味中一抹獨特的民俗之味,是家家戶戶都要制作或品嘗的食物,一口下去既滿足了味蕾,也延續著思南人最傳統的迎新記憶。(陳敏、孫磊)

(責編:潘佳倩、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