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

新於舊生 舊依新承

從歷史城垣步道看南明城市更新破題開局

2025年01月10日14:14 |
小字號

“城市更新,不止於舊有建筑、空間、場景的更新,更是城市精神力的抵達。”在南明區曹狀元街區,有這樣一句話。

作為城市更新的“法則”,南明類似的實踐遠不止於此,在城市更新的發展歷程中,南明區聚焦“一河一道兩片”改革課題,圍繞歷史城垣步道破題開局、精彩起步,延續城市文脈的同時,不斷書寫新的歷史……

從歷史城垣步道看南明城市更新破題開局

從歷史城垣步道看南明城市更新破題開局。

破題

作為省會城市核心城區之一,南明區緊扣省委“一群三帶”、市委“一核三心多組團”發展戰略,聚焦“省會核心、筑城客廳”總體定位,圍繞“城市核心、老城靈魂、文化高地、精神家園”打造要求,嚴格按照市委“六高”(高規格推動、高起點規劃、高水平謀劃、高標准建設、高智能呈現、高效能運營)工作部署,將探索實施“文脈保護、運營前置”賦能“一河一道兩片”(貫城河、歷史城垣步道、甲秀樓片區)活力提升作為“一縣一試點”改革課題來抓,在守護好、利用好、傳承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中,賡續城市歷史文脈。

起步

作為城市發展過程的重要見証,歷史城垣步道不僅濃縮著貴陽城的往昔記憶,也塑造著市民的文化認同和社會歸屬,為其在繼往開來、闊步前行中注入不可或缺的底氣和動力。

歷史城垣步道南明段長約2795米,共分為大西門至次南門段、次南門至大南門段、大南門至老東門段三段,集中展現古城牆文化的厚重歷史以及貴陽城市格局變遷。步道沿線既有著名的甲秀樓、達德學校舊址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建筑,又有陽明路等充滿煙火氣的市井街區,還有“九門四閣”、正學書院等重要歷史節點。為此,南明區建立起一套文化挖掘利用專業協作機制,由宣傳、文旅等部門牽頭,整合省文史研究館、省社會科學院等專業機構資源,招引文化挖掘和保護利用領域專業企業,多方共同參與文脈挖掘。

從歷史城垣步道看南明城市更新破題開局。

從歷史城垣步道看南明城市更新破題開局。

隨著歷史城垣步道文化考古調查、勘探、發掘、研究工作持續開展,南明區依托“一河一道兩片”,梳理出不可移動文物82處、重要歷史名人22位、老街舊巷17條、書院名校9處、地名遺產80余處、非物質文化遺產43項。歷史城垣步道不再僅是一條供人行走的路,更是一個充滿歷史底蘊的“文化展廳”,一條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梁,從模糊的歷史記憶裡逐漸清晰、蘇醒。

融合

文脈梳理完畢、設計逐漸清晰,建設資金從何而來?

南明區多方考察學習,最終構建起一套多元投入的市場運營機制,並將“微改造”理念貫穿始終,以“開源節流”的方式,推動實現項目的有效盤活和持續運營。

一方面,積極向上爭資,系統包裝地下管網更新改造、市政基礎設施補短板、老舊片區更新改造等類型項目,爭取中央預算內投資,申報地方政府專項債,爭取省市級新型城鎮化、旅游產業化基金等上專資金支持。另一方面,強化銀行融資,充分盤活利用國有資產、臨建資產等向銀行融資,召開項目推介會,向金融機構推介項目。此外,不斷加強社會籌資,採取規劃前置、市場前置、團隊前置、招商前置,通過區域內國有資產盤活、征收改造、收租收儲、新增建筑、文化賦能等方式,推動試點項目增值,吸引社會資本投資。

值得一提的是,南明區聚焦“一河一道兩片”,持續豐富消費業態,利用甲秀樓、翠微園等歷史文化資源,融入城市漫游、時尚消費、產業總部等新經濟業態,將甲秀樓片區打造成貴州經典傳承地、數字場景創新地、時尚潮流引領地。

目前,南明區已通過區域內國有資產盤活、征收改造、收租收儲、新增建筑等方式,採取“新招一批、保留一批、提升一批、挖潛一批”的運營管理策略,引進落地和提升改造了一大批經營業態。

煥新

在歷史城垣步道建設過程中,南明區以“利民便民”為根本,探索“多改合一”統籌推進機制,突出“精”改造、“細”雕琢、“巧”經營,以整體統籌、片區改造、單元聯動,系統推進“一河一道兩片”19個子項目,綜合老舊小區改、背街小巷改、地下管網改“多改合一”,堅持“留、改、拆、建、運、管”相結合,對改造區域進行全空間、一體化設計,積極探索城市更新改造、文脈保護利用、文旅商數融合共生的南明模式,並建立起由區委改革辦牽引破題,住建、文旅、城更中心牽頭抓總,屬地街道密切配合,區屬國有企業及市場化專業團隊共同參與的責任體系,高效推動項目建設。

從歷史城垣步道看南明城市更新破題開局。

從歷史城垣步道看南明城市更新破題開局。

步道為市民提供休閑場所,也帶來幸福空間,而幸福不止於舊貌改新顏,游憩、科普、文化體驗等多元化功能,沿著步道走到市民身邊——

利用銅雕、文字、老石板工字構筑城垣步道尋跡線,形成城牆肌理、介紹古城牆文化﹔

通過城牆地圖燈影融入科普問答互動,展現古城牆歷史變遷﹔

以智能技術手段,深化智慧跑道互動體驗……

在建設歷史城垣步道過程中,南明區統籌運用圖、文、聲、光、電和智能技術等手段,復原貴陽老城歷史文化,著力實現載體智能化、場景數字化、體驗交互化,並通過數字技術,把實體體驗與虛擬體驗結合。人文與數智的雙向賦能,不僅給市民帶來交互化的新體驗,也讓歷史城垣步道成為一處沉浸式感受貴陽百年人文史的歷史空間。(文/龍海燕 圖/趙鬆)

(責編:李永馨、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