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銅仁:情撒武陵山深處
——定點幫扶石阡縣一線見聞

相知無遠近,萬裡尚為鄰。
隆冬時節,素有“中國溫泉之鄉”“中國苔茶之鄉”的石阡縣景致別樣:延綿百裡的佛頂山層林盡染,楓樹葉正紅﹔蜿蜒盤旋的龍川河魚翔淺底,岸綠水猶清﹔以紅六軍團長征為背景的重大紅色題材電影《浴血困牛山》,正在阡城熱烈有序上映,觀者好評如潮。
拾級而下,走進延續400多年歷史的城南溫泉,湯池依依,泉水汩汩,游人如織,到處歡聲笑語,一派熱鬧景象。
這是一幅唯美詩意的銅仁山水畫卷,這是新華社定點幫扶石阡“碩果累累”的生動呈現,這是新華社人情撒武陵山深處的“詩與遠方”。
新華社援建的石阡縣大坪村黨群活動中心。
“行遠必自邇”。2015年,橫亙千年貧困、吹響脫貧攻堅號的石阡縣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安排下,得到新華社定點幫扶。從此,千裡情緣一線牽。
十年櫛風沐雨,十年攜手同行。
十年來,新華社駐石阡幫扶工作隊堅守初心、牢記使命,突出重點、緊扣目標,利用自身優勢全力以赴推進對口幫扶工作。現如今,如期退出貧困縣序列的石阡,正在昂首闊步奮進在鄉村振興的大道上,儼然一幅“產業興、鄉村美、百姓富”的現代版“石阡山居圖”。
巍巍佛頂山,周遭縱橫百裡﹔
潺潺龍川河,日夜奔流東去。
依“石阡縣所需”,盡“新華社所能”。十年來,新華社傾情對口幫扶地處武陵山深處的石阡縣,不遺余力地發揮品牌優勢,用一篇篇生動的“文章”、一件件惠民的實事、一次次傾情的贊助,為石阡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澎湃動力,續寫了許多“春天裡的故事”,唱響一曲曲動人婉轉的“英雄贊歌”。
賡續紅色血脈 勠力同心走好新長征路
1934年、1936年,中國工農紅軍兩次挺進石阡,其間,打響了震驚心膽的甘溪遭遇戰。
一時間,英勇壯舉的困牛山戰斗等大小戰斗數十場,紅軍戰士用生命和鮮血,在中華民族革命史上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可書可銘的英雄史詩。
弘揚長征精神,勇挑時代重擔。
石阡1998年被評定為省級革命老區,是一片紅色的沃土。
新華社駐石阡幫扶隊以“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和“紅軍長征在石阡90周年”為契機和抓手,挖掘石阡紅色文化、傳遞紅色聲音、講好紅色故事,為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添磚加瓦”。
堅韌困牛山,綿延龍川河。
困牛山,山勢南高北低,三面臨河,兩岸懸崖峽谷,四周群山環抱,宛如一頭伏牛靜臥環山之間。即使牛兒在裡邊有時也會迷路,故得其名。
千古悲壯的困牛山,百余名紅軍戰士跳崖壯舉感天動地。
“鐘華論”是新華社的一張“王牌名片”,由社主要領導挂帥直接指揮、集中全社評論骨干力量打造的重要政論欄目。
2021年7月1日,該欄目刊發《讀懂你的樣子——獻給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在“一個人愛的最高境界是愛別人,一個共產黨員愛的最高境界是愛人民”部分引用困牛山紅軍跳崖壯舉案例。
偉大源自平凡,平凡鑄就偉大。
緊接著,新華社重磅推出的《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愛黨信黨 魚水情深——老區精神述評》《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理想信念的偉大遠征,一代代人的血脈傳承——長征精神述評》《(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征路)信仰的力量:從於都河到赤水河》等系列稿件接踵而至,這些文章都恰如其分地融入了困牛山元素。
不難發現,把困牛山作為鮮明注腳,引用在新華社“新華全媒頭條”“鐘華論”等“王牌”欄目中,在新華社歷次報道中並不多見。
青山埋忠骨,山河念英魂。
時值小寒,寒風烈烈。走進石阡縣龍塘鎮困牛山村群山間,“困牛山紅軍壯舉紀念碑”尤為引人注目。
碑名由開國上將蕭克題寫。碑高10.5米,底座長9米、寬3米,呈火炬狀,碑主體右為紅六軍團軍旗,左為困牛山,上面鐫刻“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團”,旗山融為一體構成紀念碑。
一個國家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民族不能沒有豐碑。
“不忘來時路,方知向何行。僅有紀念碑還不夠,應該為英雄立雕像,建立紅軍廣場,讓世世代代學習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勠力同心走好新長征路。”一茬茬的新華社駐石阡幫扶隊隊員凝聚成這樣的共識,並努力付之於行動。
賡續紅色血脈,傳承紅色基因。
賈維克是全國著名青年雕塑家,是世界華人藝術家丁紹光的弟子。曾為北京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創作大型雕塑群,主創設計中央黨校大型組雕《旗幟》,為2023年“中國-中亞峰會”創作主題雕塑《張騫》。
在新華社駐石阡幫扶隊的協調下,丁紹光、賈維克受邀為石阡進行公益創作“困牛山百壯士”雕塑。
雕塑高度10.16米,寓意紅軍戰士跳崖紀念日,即1934年10月16日。
雕塑表達的是,紅軍戰士對黨的絕對忠誠和對革命信念的堅定﹔彰顯的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工農紅軍赤誠為民不怕犧牲的高尚情操。
得知當地財政吃緊,新華社駐石阡幫扶隊又多方籌措資金,紅軍廣場於2024年6月開工建設,10月順利落成。
“軍魂”“紅軍烈士永垂不朽”在困牛山紅軍廣場的這兩副題詞,分別是劉華清、聶榮臻等革命前輩手跡,通過新華社駐石阡幫扶工作隊協調獲得授權使用。第十五屆中央政治局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原部長遲浩田為困牛山戰斗遺址題寫“凜然正氣,錚錚鐵骨”的題詞,巍然屹立在困牛山紅軍廣場與紀念碑的聯結處。
臘梅怒放冬意暖,軍魂有情寒意消。
深冬的一抹暖陽,靜靜地照到紅軍廣場,金色字體閃閃發光,巨幅雕塑熠熠生輝。這為老區增添了一抹靚麗底色,已成為石阡的又一座“紅色地標”。
時光飛逝,歲月輪轉。
90年風雨歷程,90年歲月崢嶸,90年征途如虹。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時間的節點指向——2024年10月9日。
當晚8時,紀念“紅軍長征在石阡”90周年文藝晚會在石阡縣體育場盛大舉行。
舞蹈《突出重圍》《永恆的記憶》《紅色故土》,歌曲《最亮的火焰》《不朽的豐碑》,歌伴舞《一封紅家書》《我的祖國》,以及紅色故事講述等表演節目閃亮登場。
“晚會讓人的思緒仿佛又回到了90年前那段激蕩人心的崢嶸歲月。我們要倍感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讓紅軍精神世世代代相傳,並發揚光大。” 紅軍后代、困牛山戰斗幸存紅軍陳世榮之子陳德昌感慨萬千地說。
傳遞好黨的聲音,講述好黨的故事。
新華社駐石阡幫扶工作隊圍繞“紅軍長征在石阡”90周年主題,策劃了“沿著紅色足跡·講好紅色故事·賡續紅色血脈”為內容的大型新聞採訪活動。
紅軍壯舉驚天地,走進老區看發展。
邀請人民政協報、中國文化報、中國教育報、新華社新媒體中心、中國旅游報、中國民族報等6家中央媒體齊聚石阡,採寫了一批高質量、沾泥帶露的原創報道,有力推動石阡紅色文化“出圈出彩”。
緬懷先烈,銘記歷史。
2024年7月,由新華社貴州分社和貴州省黨建研究會聯合主辦的“用好困牛山紅色資源 加強新時代黨性教育”座談會在石阡舉辦。
觀點交流碰撞,深挖內涵價值。
座談會邀請中央黨校、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及從事黨性教育、紅色文化研究專家學者50人參會。共同商議和探討以紅色文化為載體,深化新時代黨性教育,使其更好發揮紅色文化鑄魂育人功能。
“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
共建“紅色學校”,賡續紅色血脈。為加快推進困牛山紅軍學校建設,新華社駐石阡幫扶隊主動對接全國紅軍小學建設工程理事會等單位。
新華社駐石阡幫扶工作隊隊長、石阡縣委副書記張彬,被任命為紅軍學校項目建設指揮長。
據介紹,新校區總規劃用地面積為8647.52平方米,建筑面積4850.18平方米,項目總投資2471.75萬元。
2024年9月1日,是個喜慶的日子。
“彩旗飄展,鑼鼓喧天……”。當天,剛剛建成投用的困牛山紅軍學校,迎來第一批新生。
開學典禮上,同步舉行了“中國工農紅軍貴州石阡困牛山紅軍學校”的授旗授牌儀式。當晚,困牛山紅軍學校開學新聞登上了央視“新聞聯播”。
全國第一所紅軍小學在貴州婁山關,困牛山紅軍學校是第489所。
“學校在革命老區正式揭牌,象征著全國紅軍小學的建設又邁上了一個新的台階。相信革命老區的孩子們,會沿著革命先輩的足跡繼續前進,把紅色基因一代代傳下去。”全國紅軍小學建設工程辦公室副理事長方強如是說道。
情滿大地,愛洒人間。
五星紅旗是國家的象征和標志,是民族的靈魂,是中小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內容。
在新華社駐石阡幫扶工作隊的協調下,紅軍學校獲贈北京天安門廣場專用國旗。同時,困牛山戰斗遺址獲批“全國紅軍小學愛國主義教育研學基地”,該牌匾由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主任、中國下一代教育基金會創會會長顧秀蓮頒發,新華社駐石阡幫扶工作隊隊長、石阡縣委副書記張彬代表石阡接牌。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賡續紅色基因,做活紅色文章,用活紅色資源,是新華社駐石阡幫扶工作隊永不褪色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新華社人在困牛山黨旗下發出的錚錚誓言和真實行動。
根植武陵山沃土 因地制宜奏響綠色交響曲
一粒綠沫貴於精,一份茶緣貴於誠。
時值隆冬,北方已處在天寒地凍的時節,而位於佛頂山南麓的苔茶發源地——石阡縣五德鎮新華村,郁郁蔥蔥的萬畝茶園,籠罩在一層薄霧之中依然生機勃勃。
2024年12月15日清晨,一縷縷冬日暖陽清澈地洒在這片茶香氤氳的熱土上,茶園深處立即散發出一股茶香,沁人心脾。
茶園裡,一位精氣神飽滿的漢子,正帶領十幾個村民在茶園做冬季管護。他們一邊交談,一邊查看茶樹生長和管護情況。
這個漢子,就是石阡縣新華村黨支部書記、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夷州貢茶的省級傳承人王飛。
“今年天氣好,茶葉好收成。目前共銷售茶葉30余噸,這其中要感謝新華社石阡工作隊的真幫實扶。”王飛一邊用鋤頭給茶樹培土,一邊說:“吃水不忘挖井人!我們更好努力抓好苔茶產業造福村民……”
“舊說天下山,半在黔中青。”
群山匯聚、山泉叮咚,好山好水孕好茶。石阡縣五德鎮新華村是歷代貢茶產區,是石阡苔茶的一張名片。
1958年8月,周恩來總理為新華苔茶題詞“茶葉生產,前途無量”,更是為石阡茶業的發展帶來了無上榮光。
1959年,時任新華生產大隊黨支部書記譚仁義帶著村裡生產的苔茶參加全國群英大會,就被贊譽為“茶葉之中的味精”。
時光輪轉,歲月穿梭。
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經濟下行等多重因素疊加大背景下,石阡夷州貢茶有限責任公司面臨發展的“瓶頸期”。
一枝一葉總關情,不負青山不負人。
2023年,新華社駐石阡幫扶工作隊隊長、石阡縣委副書記張彬按照縣委統一安排,貴州夷州貢茶有限責任公司定為他的幫扶聯系對象。
“聯益茶農發展綠色標准茶葉原料基地2000畝,為公司綠色茶產品原料提供有效保障。”
“改建廠房500多平方米及相關附屬設施,擴大生產與市場接軌。”
“2023年12月,成功申報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富民車間’項目,援助資金65萬元。”
“2024年7月,成功申報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鄉村工匠助力鄉村振興’項目,援助資金達59萬元。”
“張彬副書記和工作隊積極熱心為我們排憂解難,真心實意推動苔茶做大做精,現在苔茶的美譽度和競爭力與日俱增!”貴州夷州貢茶有限責任公司該公司經理王兵心存感激,他及其團隊對未來充滿信心。
一項項舉措,一個個數據,凝聚著新華社人及張彬滿腔熱血,以及義不容辭的政治責任與擔當。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
與此同時,多點開花。新華社利用自身品牌優勢,通過線上線下銷售渠道,將石阡苔茶作為“黔貨出山”的重要成員產品,已走進廣東、北京、上海等城市,部分產品還遠銷國外。
通過新華社的宣傳報道和傾力幫扶,“夷州貢茶”走出陰霾,品牌及知名度聲名鵲起,享譽海內外。
目前,新華村茶葉種植大戶近20戶,專業合作社1個、茶葉加工廠2個,年產名茶50噸、大宗茶300噸,年產值達上千萬元,直接帶動周邊3000余戶群眾增收致富。實現了新華村以茶為生、以茶為業、以茶致富的發展目的。
“新華村,新華社,一生與‘新華’有緣。”談到新華社的全力幫扶,王飛淚眼婆娑,幾度哽咽……
質量是商品的生命,品牌則是企業的靈魂。
做大做強品牌效應,關乎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根本命脈。
梵淨山,千裡情緣,牽手莫干山。
2024年5月10日,第八個中國品牌日。世界的目光,聚集在莫干山。
莫干山,位於浙江省德清縣境內,美麗富饒的滬、寧、杭金三角的中心,風景秀麗多姿,享有“江南第一山”之美譽。
因春秋末年,吳王闔閭派干將、莫邪在此鑄成舉世無雙的雌雄雙劍而得名,是中國著名的休閑旅游及避暑勝地。
當日上午九時,由新華社貴州分社主辦的“美酒 美景 美生活”平行論壇作為“2024世界品牌莫干山大會”在此如期舉辦。
近百名專家學者、行業代表相聚在這裡,圍繞文旅融合新未來,共同探討文旅產業更加多樣化和個性化的發展前景。
論壇上,來自貴州石阡縣的一名“名不見經傳”女企業家題為《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的發言,引起輿論和專家的高度關注。
“今天非常榮幸來到2024點贊中國好故事.文化創新論壇,首先感謝新華社為我提供了跟大家交流匯報的平台,這是我人生迄今為止登上的最高論壇平台。”
“我的‘高原茶廠’坐落在大西南武陵山深處,目前輻射帶動10余萬畝茶園共同發展。每天採茶人數在400左右。”
“採茶人百分之八十是留守婦女,她們一邊背娃,一邊採茶掙錢,既贍養了老人,又照顧了家,她們是這片土地的守護者。”
“剩余的百分之二十是60歲到80歲的老人,她們每天漫步在田土與茶園間,雖然步伐不是那麼敏捷,但每個月平均收入能達到2700元左右,也為在外務工的孩子們守住了一個家。”
武陵深處、留守老人、務工孩子、守護者……
新華社第二批駐石阡扶貧工作隊隊長田朝暉與村民交流生產生活情況。
一句句朴實無華的詞語,感人肺腑﹔一個個生動精彩的故事,銘記人心。
這位女企業家,就是銅仁市女企業家協會會長、貴州良友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黎明,在新華社的引薦下,參加了此次高端論壇。
追溯歷史,石阡是中國苔茶之鄉,茶葉種植加工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據《貴州通志》記載:“石阡苔茶“始於唐代,種茶、飲茶盛於明朝”。
石阡苔茶,明代作為貢茶成為茶中“貴族”,每年上貢朝廷。
千百年來,石阡苔茶一直在歷史長河中閃光。
穿越歷史時空,進入高質量發展拐點。2009年,石阡苔茶產量達1.1噸,產值6.4億元。
黎明是一位果敢的女企業家,敢闖敢為。
2019年11月,石阡縣正處於脫貧攻堅收官階段。為了助力脫貧攻堅,她成立了“貴州良友現代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專業從事生態茶葉一體化項目。
棘手的是,黎明以前做的是工業,現在用工業反哺農業,一時不知如何下手。
急人之所急,需人之之所需 。
2023年,新華社駐石阡幫扶工作隊將石阡縣厚扶阡品電商公共服務中心作為消費幫扶採購平台,由石阡縣女企業家協會負責運營。
中心構架4中心1館1基地1協會,即營銷中心、雲倉中心、技術中心、培訓中心、生態體驗館、直播基地、女企業家協會,目前已入駐企業六十余家,商品兩百余種。
“內外聯動、組織和動員新華社內部職工採購石阡農特產,累計發貨九千余單,助銷二百六十余萬元。”
“積極對接首醫藥集團、上海証券等公司,幫助拓寬農特產品銷售渠道,助力‘阡貨出山、黔貨出山’”。
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新華社幫扶下,在龍頭企業帶動下,石阡縣“茶文章”勁頭十足,漂洋過海,聲名遠播。
石阡城億原生態農業有限責任公司、石阡縣夜郎苔茶有限公司、貴州芊指嶺生態茶業有限公司等60家茶企做優做精茶產品,前面提高茶葉的“含金量”。
投之以桃,報之以李。截至目前,全縣茶葉產量2.951萬噸,茶葉加工企業173家。實現茶葉直接出口8單,出口至韓國、英國、吉爾吉斯斯坦等國共計19萬斤干茶,創匯647萬美元。
“產業興、鄉村美、群眾樂。”如今的46萬石阡兒女,共同過著美好的生活。這一切離不開新華社的傾心幫扶,也是新華社幫扶石阡“碩果累累”的生動注腳。
萬裡赴石阡,情誼度若飛。
把一份份沉甸甸的責任化為行動,將一句句殷實實的承諾轉為現實。新華社人說到了,也做到了。
托舉希望的太陽 不遺余力扶持百年大計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
教育是強國之本,民生之基。
曾幾何時,處於武陵山深處的石阡縣,長期以來教育基礎設施落后,先進教育資源缺乏,師資隊伍建設停滯不前。
“國之所需,教育所向。”助力石阡鄉村教育振興,改善鄉村教學環境,提高鄉村教學質量,是新華社結對幫扶的重中之重。
2015年來,在新華社的關心幫助下,積極協調爭取多家愛心企業向石阡縣鄉村學校捐資捐物,全縣多所鄉村學校教育教學設施設備得到了極大改善。
幫助石阡縣第二小學樓建設頂操場。胡星攝
五峰山蒼茫挺立,龍川河靜水流深,就是最好的見証。
“一二三四、二二三四,三二三四……”
時代在召喚,青春好作伴。這是全國第三套廣播體操《舞動青春》的優美旋律。
2024年12月11日上午10時,位於五峰山下、龍川河畔的石阡縣第一初級中學的操場,人頭攢動,音樂緩響。伴隨《運動員進行曲》歡快樂曲,該校2000余名學生陸續走進操場做廣播體操。
“強身健體,鍛煉身心,學習鍛煉兩不誤。”縱觀運動場,標准的400米塑膠跑道紅白相間,人工足球草坪綠草茵茵,嶄新的體育設施一一俱全。
操場上,同學們個個精神飽滿,意氣風發,享受著一天的美好時光。
這是新華社定點幫扶的一個教育項目,總投資259.4萬元,2020年完工。“以前的操場坑坑窪窪,學生鍛煉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十分苦惱。”該校副校長代超十分感慨地說。
“少年騎馬入咸陽,鶴似身輕蝶似狂。”
恰同學少年,書生意氣,揮斥方遒。
“砰,砰……”隨著發令槍響,參加100米賽跑的同學如離弦之箭,奔向終點。
2014年12月9日,石阡縣本庄鎮樂橋小學與樂橋村小太陽幼兒園聯合舉辦了第一屆冬季運動會。
同學們在全新的場地上盡情地賽跑、投籃、跳遠,享受著新設備、新場地帶來的快樂。
教育之光,點燃希望。
“新華社不僅為學校安裝了塑膠跑道,還建立了雲上圖書室。以前根本不敢想象,能有這麼好的運動場地。”
看著同學們在運動場上青春年少的奔跑身影,本庄鎮樂橋小學校長王明涌內心激動,感慨萬千。
曾幾何,樂橋小學因地處貧困山區,校內教學設備簡陋、體育設施陳舊,體育教育成了“大問題”。
新華社駐石阡幫扶工作隊了解到情況后,立即與希沃協調為樂橋小學捐贈了班班通設備﹔
建成了希沃公益鄉村首個“雲上圖書室”,與美團協調溝通為學校捐資修建了新的橡膠籃球場﹔
與上海尋夢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拼多多)協調為學校捐贈2.1萬元現金用於購買乒乓球台、籃球板等體育設施。
“每當學習疲倦之余,我都要到新建的運動場上跑幾圈,令人全身放鬆,疲憊頓除。”樂橋小學四年級學生王繼輝談到新建的運動場,神採奕奕,雙目炯炯有神。教育方面,可以提一下:楓香鄉師生赴村超舞台競技,石阡鄉村教師參與阿迪達斯公益活動,與貝克漢姆近距離接觸,具體表述可以搜相關新聞報道。
愛心助學。
十年來,新華社駐石阡幫扶工作隊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主動作為,持續發力,牽線搭橋多家愛心企業單位,向石阡多所學校捐贈了籃球場、教學設備、學習用品、圖書等。
涓涓細流匯成海,點點纖塵積就山。
有這樣一組統計數據:自2015年新華社幫扶工作隊入駐石阡以來:先后為石阡產業發展協調幫扶資金1700余萬元(含企業幫扶)﹔協調教育幫扶資金4607萬元,含教育設備、學習用品、捐資助學等﹔協調醫療幫扶資金3516萬元,含醫療設備等﹔統籌協調價值8506萬元的平台資金用於宣傳石阡,其中,縣融媒體中心示范建設資金358萬元,含採編設備、新聞信息產品和資源﹔協調其他幫扶資金及物資價值1223萬元,拉動石阡消費價值4255萬元,有力推動了石阡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
……
策劃推動樓上生態博物館建設。
冰冷無聲的數據背后,凝聚新華社人的真情大愛。
十年風雨兼程,十年砥礪前行。
得益於新華社十年如一日的傾情幫扶,石阡縣由國家級貧困縣發展成為遠近聞名的“生態縣”“產業縣”和“風光縣”﹔
得益於新華社十年如一日的傾情幫扶,石阡項目建設如火如荼、園區發展欣欣向榮、廠房機器轟鳴不止,社會安定有序,人民安居樂業﹔
得益於新華社十年如一日的傾情幫扶,46萬石阡兒女信心滿滿、踔厲奮發、踏浪前行,石阡鄉村振興的戰鼓越擂越響,道路越走越寬廣。
幫助石阡縣融媒體中心建設。
風卷浪涌馬蹄急,驚濤拍岸足音鏘﹔
萬水千山隔不斷,一枝一葉總關情。
新華社定點幫扶石阡的號角正在嘹亮吹響,武陵山深處的這幅鄉村振興的唯美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潺潺龍川河,奔騰不息,是這片熱土一首流動的歌﹔
巍巍佛頂山,縱橫百裡,是這片沃土一幅多彩的畫。
情撒武陵山深處,新華人踏歌而行,步履鏗鏘﹔
愛潤人民心坎上,石阡干群征程漫漫,接續奮斗!(文/圖 張勇、李孝成、田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