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陽縣:“農”墨重彩新畫卷 萬千氣象看鄉村

小寒過后,闊步行走在開陽縣鄉村振興的康庄大道上,村村寨寨處朝氣蓬勃、風景正好,山青水綠、產業興旺、人和村美的全域大美格局,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加強。
近年以來,開陽縣聚焦鄉村產業、鄉村建設、鄉村治理重點任務,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描繪出一幅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圖景。
因地制宜,做強鄉村產業
“村有特色產業,啟發我們要因地制宜,找准定位。開陽縣將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加強區域公用品牌研發和推介,打響做靚‘富硒’品牌。”開陽縣相關負責人說道。
“我家這個雜柑,吃起開心,送人放心……”該基地負責人周漢才早早拿著手機來到柑橘樹下,通過拍攝短視頻的形式,邀請廣大網友前來採摘嘗鮮。
南龍鄉土香村柑橘種植基地柑橘挂滿枝頭。
“南龍鄉擁有獨特的氣候和優質的富硒土壤,種植的柑橘多汁、甜度適中,深受消費者喜愛。這幾天,正是雜柑成熟的時候,我家基地接到了不少回頭客的訂單,採摘、分揀、過秤、裝箱,忙碌不停。”種植大戶周漢才滿懷信心地說。
開陽縣立足生態、富硒、有機特色優勢,大力發展特色優勢農業產業,即重點抓好果蔬,茶葉,生豬等主導產業基地建設,同步發展馬鈴薯、蔬菜、獼猴桃、生豬等富硒特色產業基地。
稟賦資源,挖掘發展潛力
開陽縣依托夏季天氣清涼資源,以“候鳥式”民宿為基礎,聚力發展夏季旅居“避暑經濟”,推動讓“涼資源”變“熱產業”。
在開陽縣南江鄉龍廣村河灣組,陳永軍家的“河灣逸居”綠植環繞,好不愜意。“我在貴陽做電器買賣。當時,我們也沒抱什麼期望,隻覺得老家房子閑置可惜,不如響應村裡的號召,改造成民宿,給游客多個選擇。”
令陳永軍沒想到的是,“今年夏天,有位北京游客在這裡住了一個多月,甚至還把行李留在了這裡,說‘明年還要來’。”“旅居熱”帶來的新增量,讓陳永軍欣喜不已,對未來滿懷期待和憧憬,“看這發展勢頭,明年肯定更紅火,我要抓緊再改造幾間房。”
河灣庄園。
“我們在河灣、平寨、鳳凰寨等組召開院壩會、群眾會,積極動員具備條件的群眾參與發展旅居產業,還組織民宿經營主體外出參觀學習,推動鄉村旅居民宿產業優質化發展。”龍廣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陶大模介紹道。
創新模式,帶活“涼”資產。探索形成三合村純收入的80%歸房主、10%歸村集體作為管理費、3%∼5%用於激勵獎勵N戶房主的“8+1+N”、牌坊村經營收益公司分紅70%、農戶分紅20%、村集體分紅10%的“721”等多種“民宿經濟”模式,累計打造旅居民宿325棟,房間2126個,床位3376張,力爭到2025年,床位達7000余張,2026年,床位達1萬張,戶均增收5000元以上。
業態升級,激活“涼”體驗。堅持“避暑+”發展思路,推出一批音樂節、露天影院、滑翔傘、採摘體驗等潮流玩法,開發一批垂釣、溯溪、制茶等特色業態,不斷提升避暑業態可玩性和舒適度。打造形成十裡畫廊油菜花藝術節、米坪鄉“桃旅融合·璽運園緣”桃花節系列活動、水東狂歡夜等八項文旅活動IP,累計吸引游客和觀眾25萬人次。
扮靚環境,建設和美鄉村
去年以來,開陽縣黃木村要持續開展農村“五治”“兩改兩治理”等工作,提升群眾的主動性、參與度是至關重要的,那如何提升呢?
“我們採取‘政府零投工+群眾材料零投入’的模式,即政府統一採購建設材料,群眾負責統一設施建設,破除了政府‘一手包辦’的舊模式,群眾自己動手也避免了對工程質量問題的擔心。”黃木村黨支部書記吳佳隆說道。
“我家院子挺干淨吧,可最應該看的在這裡。”今年50歲的李永新指了指門上貼著的牌子,他家被評為村裡的“美麗庭院”。“我們村的人很團結。就拿建設美麗庭院這事來說,我家都沒請外人幫忙,都是鄰裡互助,你幫我砌磚、我幫你修瓦。”李永新笑了起來,豎起大拇指夸贊村委會:“現在,村裡干干淨淨、漂漂亮亮,住著舒服。”
一村之美,始於文明。在開陽縣的村村寨寨,錯落有致的庭院、干淨整潔的道路、環境優美的宜居環境,不斷提升鄉村的“顏值”和“內涵”。
美麗而寧靜的鄉村。
在分類推進“三圈改造”方面,開陽縣結合庭院布局、居住環境和生產生活功能,因地制宜提升在用畜(禽)圈糞污處理效率,拆除廢棄圈改造為菜園、果園、花園,改造閑置圈為廚房、庫房等功能性用房,累計改造圈舍43棟,持續提升農村人居環境。
採取“三格化糞池+沉渣池+淨化池”“三格化糞池+庭院消納”等模式就地資源化利用,污水治理率提升至66.7%。持續推進村庄清潔,圍繞村寨水體、庭院、道路、邊溝等重點,對1962個村寨按照鞏固提升和重點整治進行分類,推行“相約星期三”“逢八大掃除”“清三堆、美三口、治三亂”等工作機制,廣泛動員村民群眾參與村庄清潔。目前,共新增13個村建立垃圾處置有償服務,覆蓋率60.3%﹔整合各級資金245.6萬補齊收運短板,農村生活垃圾收運體系正常運行率保持99%以上。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更要“塑魂”。開陽縣堅持把加強基層治理作為推進鄉村振興的關鍵之舉,全縣136個村(社區)把村規民約(居民公約)納入鄉風文明建設中,持續開展道德模范、身邊好人、最美家庭、十星級文明戶等典型評選活動,挖掘培育各類模范人物,樹立移風易俗家庭,為培育文明新風提供鮮活教材,弘揚新風正氣,綻放文明之花。(圖/文 楊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