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

黔東南州:“五位一體”構建自然教育 實現融合發展“四大成效”

2025年01月07日09:20 |
小字號

黔東南州依托資源優勢,構建以保護地為主體的自然教育模式,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近年來,黔東南州持續建立完善自然教育產業體系、標准體系、傳播與推廣體系,推動自然教育常態化,讓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成為全社會的行動自覺,進一步發揮自然資源優勢特色,明確自然教育發展方向,打造自然教育特色品牌。通過構建管理機構、規劃標准、硬件設施、軟件服務和社會參與“五位一體”的自然教育體系,實現了公眾教育、社會服務、社區發展和生態保護四大成效。

一是構建“五合一”運行基礎,打造生態教育特色品牌。通過打造“一條教育徑、一間教室、一塊標識牌、一套教育課程、一個博物館”建立了功能完備的自然教育基地,已建成的4個省級自然教育示范基地共建設自然教育路4條(長度14公裡),多功能自然教育教室5間,博物館1個,自然教育服務場地1個,標識解說牌140余塊,編制自然教育課程176門,能有效滿足10000余人同時開展自然教育活動。2024年以來,先后開展服務縣內中小學生的各類自然教育活動50余場,參與活動學生達10000人次。

二是拓展“視影書”宣傳體系,彰顯多重生態文化價值。通過在權威媒體播放自然保護地建設成效宣傳片、開展攝影大賽、出版科普圖書等多形式普及自然科學知識,進一步弘揚黔東南生態文化,詮釋黔東南生態多元價值。

三是促進“家校社”融合統一,增強自然教育發展后勁。為實現“教育一個孩子、帶動一個家庭、文明一個社區、引領整個社會”的目標,先后組織開展以“生態小使者·探秘雲台山”“你好金釘子”“等你五億年”等為主題的自然教育活動100余場次,直接參與自然教育活動的大中小學生達23000余人次,不僅有效提升了大中小學生等活動參與者的科學素養,也為社會公眾提供了一個展示黔東南州生態文明建設成效的窗口。

四是探索“村企農”發展模式,帶動周邊村民增收創收。通過實施自然保護地自然教育示范基地建設,以及組織開展自然教育活動,直接帶動當地村民就業,有效帶動了基地所在村寨村民增收創收。如2024年6月25日實施完成的八郎鄉村古生物化石陳列館,接待參加自然教育活動人數達10000余人,較往年同期增長300%,解決當地村民10人就業,帶動1200余人增收。(黔東南州人民政府網)

(責編:李麗萍、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